引言: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的来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12月2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哑铃型”发展势态逐渐清晰。那么作为中间地带的双非本科院校,也是俗称的二本三本院校,未来的发展该何去何从?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双非本科院校的跨度是比较大的,覆盖的考生规模也是非常的多的,上到公办院校,下到民办院校,这些大学专业的建设往往以教学性为主,而且课程设计变化度不高,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度也比较大,那么在就读这类院校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他们未来的发展机遇和风险都在哪里呢?
学生需要更加主动拥抱职业化
就读双非院校,目前很多学生的目标是考研和考公务员,从学业规划角度来讲,这个技能还是以选拔和学术为主要提升方向,但是由于学校背景不占优势,一旦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努力没有结果,就会带来比较直接的被动局面。尤其对于女生,很多家长的核心,希望是未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相似度特别高,基数也特别大,所以想脱颖而出,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学校本身的教学目标已完成,课本知识教学为主,同时也不擅长职业实训和项目实习,所以很多同学在认认真真完成课业的同时,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因此,更早地具备职业化意识,在大二或大三开始针对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必要的课外学习,或者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去更深入的学习专项的技能,都是主动拥抱职业化的行动。未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进退自如。
学生需要更加理性和清晰的定位
作为双非本科的学生,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要做到扬长避短,盲目的跟风式的考研和考公务员,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功,甚至成功的人只有少部分,这是事实,所以对待这类同学,我们一定要做到理性的定位,合适的定位,切不可盲从。尤其是大学本科,专业由于调剂或志愿填报失误,自己并不是喜欢学,想通过逆袭的形式来完成考研考公,这个成功的概率更是非常小的,尤其大学和高中不同,简单的努力带来的结果是有限的,而需要量体裁衣,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放弃自己不适合的发展路线才是最重要的,正所谓放下也是一种智慧。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大学期间更加准确的对未来的升学就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因为双非本科的学生所面临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和你相似的人太多了,而且大家的水平在社会机制的选拔下是很难短时间内分出高下,这就需要大家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而不可因为某几次失利,让自己自暴自弃,甚至怀疑自己的路线,需要坚定自己的初心,因为升学受阻,求职不利,将是常态。在这个局面当中,谁表现越稳定,谁就有可能成为赢家,这也是理性定位的表现。
双非本科院校规避冷门专业
就读双非本科院校考生家长,你一定要在志愿填报时认真的去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就业率,因为这是一个核心指标,未来的就业如何是大多数毕业生直接面临的问题,不要把希望盲目的寄托到考公务员和考研,这是一个相对小概率的事件,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给孩子创造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为孩子进行托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不至于随波逐流更加被动。
规避一些就业不太好的专业,也同时要强化自己的升学意识,不能盲目的只是为了上本科,只是为了上某一所学校而迁就孩子的专业方向,甚至任其自由发展并调剂到一些未来就业非常被动的专业选择。在这里对于双非本科类院校,在专业选择方面可以坚持这样的一条主线,专注技术规避理论。也就是说在专业选择和定位的时候,以技术类,专业技能类专业为主,尽量不要选择理论型管理型的专业,这都有利于未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结束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也在做更加全面的改革,对于双非本科类院校逐渐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是基于职业技能的教学型高校,所学的知识也更加贴合于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在毕业生择业的时候才会更加的被企业青睐,也会更加主动。同时也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无论考研还是考公务员,从目前来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式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作为家长需要更理性的看待孩子的职业规划,切不可盲从,使之在未来升学和就业双被动。
来源 |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综合整理。(声明:“冯博聊升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并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作者简介:冯博,升学规划咨询师,不喜欢人云亦云的道理复制,聚焦特立独行的观点分享,所有原创内容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总结,如有不足,感谢指正,欢迎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