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素有“东方宝石”的美誉,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羽毛白里透粉、艳红头冠、黝黑长嘴的朱鹮性情胆小易惊,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种群数量曾急剧下降。
1981年5月,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省洋县被发现,当时被认为是全球仅存的野生朱鹮。这一重要发现,开启了中国在秦岭地区进行朱鹮保护与人工繁育研究的科学历程。1992年,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张军风,来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工作,从此以“朱鹮妈妈”的身份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寒冷不怕,有“妈妈”
2002年,张军风接手了一项重要任务——陕西省林业厅将60只朱鹮从洋县调运到研究中心,张军风成为鸟儿们的“代养妈妈”。
那个时候,朱鹮种群已在保护中得以壮大,但专家们仍然意识到,如果所有“鸡蛋”都放在洋县这一个“篮子”里,会面临诸多风险。张军风的工作,就是试着为朱鹮开辟另一个家。只是当时的“新家”一穷二白,鸟儿们的生存条件全靠“代养妈妈”的双手创造。
洋县地处秦岭以南,而朱鹮们在周至县的“新家”位于秦岭北麓,入冬后天气寒冷,夜晚温度时常低于零下15摄氏度。“入冬前,我们把朱鹮笼舍改成塑料保温棚,里面铺上草垫。又担心下雪会把棚子压塌,于是再用竹竿进行支撑。”张军风说。
泥鳅是朱鹮最主要的食物,基地的朱鹮笼舍中建有泥鳅池,泥鳅安全存活朱鹮才能顺利过冬。“但是冬夜温度太低,那时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张军风说,为了给泥鳅存储棚保温,她在每个泥鳅池上方安装了热能灯,同时让水龙头不间断给泥鳅池供水,并用汽油喷灯烤热水龙头,以确保不结冰。就这样,乔迁新居的第一代朱鹮顺利存活。
如今,走进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原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朱鹮的繁育条件已大为改善,既有模拟野外环境、占地1.4万余平方米的大网笼,也有专门用于人工繁育的小笼舍。实验室中,孵化器、育雏器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今年55岁的张军风已陪伴朱鹮走过了二十载。作为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长,她依旧亲力亲为,像第一次做“妈妈”一样细心照料每一只朱鹮宝宝。2002年至今,她带领朱鹮饲养技术小组,连续攻克朱鹮人工育雏、自然育雏和义亲抚养三大难关,共繁育成活朱鹮500余只,并带头编写了林业行业标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朱鹮)》。
“妈妈”的幸福时刻
朱鹮是世界级濒危动物,自然繁殖成活率低。20多年前,为了开展朱鹮自然繁殖,张军风和同事们在树林中临时搭建了2个相距20米的自然繁殖笼舍。他们将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相结合,在亲鸟孵化20到25天后将卵取出,放入孵化器继续孵化。为了保证朱鹮宝宝的绝对安全,张军风和同事们日夜守护在孵化器旁。“一天三顿饭,不是吃挂面,就是煮方便面。”
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守护,基地第一批朱鹮宝宝破壳而出。“那一年,我们共繁育了26只朱鹮,成活率达到81.25%,第二年成活率达到97.1%,为我们后续的朱鹮易地保护工作开了个好头。”
喂养小鸟,是繁育工作中更具挑战性的环节。由于朱鹮雏鸟出生时仅50克左右,脖子没有力气,难以长时间支撑头部求食,喂养雏鸟成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儿。
“雏鸟食物一般以泥鳅为主料,还要添加适当的面包虫、奶粉、蛋黄、苹果等辅料。”张军风介绍说,“针对刚刚出生的雏鸟,食物必须用破壁机打碎,碎到将泥鳅的骨头打成沫状,刺要打到看不见为止。”
太稀,鸟儿吃了长得太慢;太稠,幼鸟很容易被卡住甚至窒息而死。在张军风的朱鹮育雏实验室中,各种尺寸的盆、勺、吸管琳琅满目,都是为不同生长时期的朱鹮雏鸟准备的。“喂最小的鸟,我们用的吸管口径只有2毫米。为了保证不噎着呛着,喂前喂后,我们要分别先喂一滴水,食物也得一滴一滴喂。”朱鹮生性敏感,育雏过程还要尽量避免人为干扰,保持安静的作息环境。
朱鹮雏鸟成长过程中,哪怕是细微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雏鸟生病死亡,这需要照料者无微不至的坚守。2009年,张军风赴浙江出差。为了保证不出意外,她将幼鸟带到酒店悉心照料。“看着亲手繁育的朱鹮顺利长大、展翅飞向蓝天,那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她说。
远飞吧,孩子们!
从1981年陕西省洋县惊现7只野生朱鹮震惊世界,中国4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与保护,使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超过9000只,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约1.6万平方公里。
张军风亲身参与了这一珍稀鸟类保护奇迹,助力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从秦岭飞向世界各地。
2004年,受日本中国朱鹮保护协会邀请,张军风考察了日本野外朱鹮最后栖息地,并走上金泽市街头为中日朱鹮保护事业募集资金。2018年,中国政府将基地两只朱鹮赠予日方用以扩种繁殖。经过多年交流合作,截至2022年8月底,已有500余只朱鹮在日本成功野化放归。
2008年,基地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朱鹮科研工作,向浙江省德清县调运朱鹮10只,张军风多次前往德清县指导工作。此后,德清县顺利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南方种群。
2012年,上海野生动物园从基地引进朱鹮,在张军风指导下,当地朱鹮种群稳定并逐渐增长。
……
截至目前,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已累计为全国各地提供朱鹮种源100只,支持建立朱鹮易地人工繁育种群6处。基地在朱鹮人工孵化、育雏、疾病防控、野化放归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在新一年的繁殖季,张军风依旧在忙碌中迎接朱鹮新生命,带领技术团队向更大的目标挺进。“我们计划在秦岭北麓连续十年放归朱鹮,想建立秦岭北麓、渭河谷地和黄土高原之间的朱鹮集合种群。”张军风说,朱鹮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她会继续陪伴“鸟宝宝”成长。
记者:孙正好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