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江南制造局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简称,是曾国藩、李鸿章于1865年委派苏松太道丁日昌购买美国人佛而士(T.F.Falls)在上海虹口办的旗记铁厂作为厂址,将炸弹三局中的丁日昌、韩殿甲两局并入,后又接收容闳从美国购回的100多台机器而创建的。1867年迁上海城南高昌庙,购地70余亩进行扩建,建有机器厂、洋枪楼、锅炉厂、铸铜铁厂、轮船厂、木工厂,另在陈家巷设火箭分厂。从1869年起,又增添机器,购买土地进行扩建,相继建成制枪厂、汽锤厂、炮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在龙华建黑色火药厂、栗色火药厂、无烟药厂和枪子厂。并附设广方言馆、翻译馆。员工最多时达3800余人,能生产枪、炮、弹、药、轮船和钢铁等多种产品。中国第一台工作母机、第一门后膛火炮、第一支后膛步枪、第一艘兵轮、第一炉钢水、第一磅无烟火药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一座综合性兵工厂。
正文
江南制造局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于1865年(同治四年)创办。它是中国近代早期兴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早在1863年,曾国藩就派容闲赴美国购买机器,准备建立新式机器制造厂。是年,李鸿章也在上海设立韩殿甲制造局、丁日昌制造局,并雇英人马格里建立松江炮局。此三局称炸弹三局,规模很小,仿照西法生产炸炮、炸弹。1864年春,李鸿章派丁日昌在上海寻购《字林西报》:《中国人的机器智能》,1868年8月31日外国工厂机器,准备在试办炸弹三局的基础上,兴办一座大型的军火工厂。1865年6月.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购得美国人佛而士开设的旗记铁厂,建立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将丁日昌局、韩殿甲局并入,后又接收容闲从美国买回的100余台机器,并委派丁日昌、韩殿甲.冯炫光、王德钧、沈保靖共同管理局务。9月29日,清廷正式批准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成立。
江南制造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
江南制造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铜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1869年设制枪厂、汽锤厂,1878年改汽锤厂为炮厂。1879年设炮弹厂,1881年设水雷厂,1890年设炼钢厂(中国最早的炼钢厂)。此外,在龙华镇设有子药分局,于1874年设黑火药厂、1875年(光绪元年)设枪子厂,1892年设栗色火药厂,1893年设无烟药厂(中国最早的无烟药厂)。至1894年,江南制造局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员工约3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领海权丧失,江南制造局地处沿海,极易遭受外敌侵扰。为此,1897年兵部尚书荣禄提出将江南制造局迁湖南;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提出在安徽宣城县湾沚镇设立新厂;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魏光焘又提出将新厂改设江西萍乡县湘东镇。以上方案都未实现。1905年,清廷提出在全国设立南北、中三厂计划,规定江南制造局在五年内每年节存银70万两以筹备南厂建设经费。从此,江南制造局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年,船坞从江南制造局划出改为商办,机器厂、锅炉厂划归船坞管理,水雷厂改为铜引厂。此时,江南制造局总体规模因局坞分家有所缩小。
局坞分家后,为提高江南制造局生产能力,1906年,总办张士珩进行局务整顿,并从德国购进制造75毫米管退炮、小口径毛瑟枪和枪弹机器200余部,扩充生产能力。至1908年,江南制造局设有枪厂、炮厂、枪子厂、炮弹厂、炼钢厂、火药厂、铸铜铁厂、机器厂各类机床993台,各种炉座、起重机等500余座,大小汽机30部,员工兵夫3710人。至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被推翻时,全局占地面积达1129亩,资产价值达1420万银两
江南制造局是一座生产枪、炮、弹、火药、轮船、钢材等多种产品的综合性军工厂。
火炮生产。1867年至1877年以生产铜、铁前膛小口径炮为主,品种有12磅子、16磅子、32磅子生铁炮,12磅子田鸡炮,12磅子、24磅子铜炮等。1867年至1873年间,生产出9磅子后膛熟铁来福炮1门,此为中国最早生产出的后膛炮。1878年至1886年,火炮生产向钢膛熟铁箍前膛炮和前膛重炮发展。钢膛熟铁箍前膛炮,系仿英国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膛炮制造,有40磅子、80磅子、100磅子、120磅子和180磅子等品种。其中1878年仿造的40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膛炮是中国制造的最早的钢炮。1887年停造前膛炮,火炮生产向后膛发展。是年,仿造出18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后膛炮。1888年,火炮生产又进一步向全钢后膛炮发展。是年仿造出7磅子、80磅子、25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钢炮和18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全钢要塞炮。1890年至1893年,仿造出80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全钢后膛炮4门,此为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口径最大的全钢后膛炮。1892年,火炮生产又向具有较高发射速度的快炮发展,并从原来的架退式火炮发展到管退式火炮。是年,仿造出40磅子全钢船台炮,此为中国最早的管退式后膛炮。1897年至1898年,又先后仿造出2磅子、3磅子、6磅子、12磅子等小快炮和380磅子升降地阱大口径钢炮。1898年后,各种后膛大炮因生产周期太长和耗用工料太大而停造,继以生产2磅子至100磅子后膛快炮为主。1903年,各种小口径快炮被认为落后,逐渐停造。1904年,张之洞提出江南制造局以造150毫米口径船台炮和75毫米口径陆炮为主。1905年,仿造成功德国克虏伯式14倍横门75毫米口径移动式管退山炮。1907年又仿造成功克虏伯式15倍螺闩、横门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但其性能不及14倍75毫米山炮,故确定生产14倍75毫米山炮,年产约12门。1867年至1911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各种火炮1075门。
枪械生产。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早采用机器生产步枪、马枪的工厂之一,初以生产单响前膛枪和后膛枪为主。1867年仿造成德国11毫米口径单响毛瑟前膛枪和美国13毫米林明敦单响边针后膛枪,其中林明敦单响边针后膛枪为中国生产的最早的后膛枪。1883年仿造成11毫米单响毛瑟后膛枪和美国11毫米单响黎意后膛枪。1884年将林明敦边针枪改为10毫米口径中针枪。1890年,将黎意枪口径改为8毫米,称黎意新枪,即转入以生产黎意新枪为主。1891年,综合奥地利曼利夏连珠快枪和英国新利枪、南夏枪三种枪的优点,研制出8毫米5响快利连珠后膛枪(简称快利枪)。1892年,黎意新枪停造,专造快利枪。
1898年,开始仿造德国1888年式7.9毫米口径毛瑟枪。1901年,快利枪停造,转造7.9毫米毛瑟枪。1907年试造成6.8毫米口径毛瑟枪,但仍以生产7.9毫米口径毛瑟枪为主。自1867年至1911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各种枪支7.6414万支。
火药生产,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早期采用机器生产西式黑色火药和无烟药的工厂。1874年,开始批量生产黑色火药,至1904年共生产233.15万公斤。1893年开始生产栗色火药,至1904年共生产52.38万公斤。1895年开始生产无烟药,至1911年共生产17.44万公斤。1904年后,黑色火药、菜色火药停造,无烟药产量加大。
其他生产品种。各种枪弹,1867年到1911年共生产9369万发;各种炮弹,1867年至1911年共生产166万发;水雷、地雷,1874年至1899年共生产1510个;钢料,1891年开始冶炼,至1911年,共生产8000余吨,品种有炮管钢、枪管钢、枪炮机件钢、炮架器具钢等;轮船,1868年8月造成第一艘轮船,命名“恬吉号”(后改名“惠吉号”),至1885年共造成15艘,以后专事修船,1905年局坞分家后,江南制造局未再建立修造船业务。江南制造局也是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器设备的工厂,从1867年至1904年共制造各种机器692台(座),其中车、刨、钻、锯等机床249台。
江南制造局在生产技术上对外国的依赖性很大。创办初期,聘用了旗记铁厂8名洋匠,生产技术由美国人佛而士总管。其后又聘用英国人约翰柯温、麦金泉、唐尼虚、柯尼施负责造炮,英国人裴兰负责造船,英国人彭他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德国人沙里负责制造无烟药。这些外国人员对江南制造局的生产技术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有的技术不精通或思想保守不传授技术,也限制了江南制造局生产技术的发展。
江南制造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来源,主要依靠外国进口。1891年前,几乎所有钢铁、铜、铝、煤炭、无烟药等都向外国购买。1891年后,建立炼钢厂、无烟药厂,枪炮所需的部分原材料和制弹所需的无烟药逐步由自己生产供给。煤、铁需要,也随本国煤、铁矿业的发展能部分购自国内,但很大部分原材料仍依赖外国。机器设备,虽能制造一部分,但主要向外国购买。1867年至1904年向美、英、德等国购买机器设备共耗用规平银200余万两。
所购设备新旧杂凑,残缺不全,以致枪炮生产还须配用手工才能完成,再加上生产品种较杂,各种产品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因此总的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江南制造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汇海关筹拨二成洋税,1867年至1910年,共支用银3218万余。经费开支,每年通过两江总督向朝廷实报实销。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军火,一般由清政府直接调拨给各军营使用,不收价款,仅向各省收回调用军火款。但受国际和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以及后期产品部分向商品化发展,促使局内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总办魏允恭编纂的《江南制造局记》,记载了主要产品的成本费用核算,反映出江南制造局已具有近代工业的管理手段。
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广方言馆原是李鸿章于1863年奏设的上海语言文字学馆,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每期招生80名,四年毕业,上要开设国文、英文、德文、算学等课程。翻译馆设于1368年,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玛高温等传教士翻译西书,局中徐寿、徐建寅、华蘅芳、华世芳等参加翻译和整理。1868年至1907年,翻译馆共译西书160种、1075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等方面,其中科技书籍居多,内有部分介绍兵器和兵器制造的书,这些译书对帮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工艺学堂设于1898年,由广方言馆裁撤改设,后改为兵工学堂、每期招学生50名,学制四年、学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化学、机器等课程。毕业的学生,有的由总理衙门选调赴京,有的留沪、宁两地学堂任教,有的担任制造局中的员司。学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在培养生产技术力量上起了一定作用。
江南制造局直接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江苏巡抚督办,湖广总督有时也兼负责督办局内实行总办制,总办下设会办或襄办,协助总办管理全局事务。总办、会办下设提调,负责生产业务。行政管理单位,设公务厅、文案处、支应处、议价处、报销处和储物库,各处和生产厂“设委员负责管理,最下层管理人员是司事,从上至下,形成管理体系。但局中管理人员,多数不懂技术业务,以致造成局务混乱,出现各种弊端,在清代经历的16年中,发展缓慢。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上海同盟会发动起义,11月3日,起义民军占领江南制造局和龙华分局。由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钟珏兼理局务,11月4日将江南制造局改名为上海制造局,龙华分局改名上海制造局分局。
民国初年,上海制造局生产很不正常。1912年(民国元年),按机器生产能力,以全年11个月,每月工作26天计算,可年产步枪2400支、75毫米管退山炮50门、枪弹1000万发、炮弹2万发、钢1600吨、无烟药2.72万公斤、枪坯6600支、75炮坯150件、炮弹铜壳1.1万个。但因江海关税款停拨,经费来源告竭,全靠借债维持,实际产量并未达到生产能力。是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委派陈棍接任上海制造局督理,经费由陆军部酌量拨付。1913年,火炮研制有新的发展,开始仿造德国克虏伯29倍75毫米陆炮(野炮),并对75毫米山炮闩进行改良,使其旋转更加灵活;枪械生产,按陆军部的要求,停造6.8毫米步枪,转造7.9毫米步枪。是年7月,在国民党人发动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战争中,上海制造局为南北两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因受战火威胁,工匠四处逃散,工厂一度停工。8月“二次革命”尖败后,袁世凯派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兼任上海制造局督理。12月,上海制造局开始部分恢复生产。1914年7月陆军部批准月拨银5万两,作为上海制造局经费,在此基础上生产逐渐恢复。1915年,新产品试制和产品更新有新的发展:试造出7.9毫米口径自动步枪,此枪有自动装退子弹装置,每次可装子弹1夹,计15发,但未定型生产;综合德国1903年式、日本38式、民国光年式三种步马枪优点改造原5响单简7.9毫米步马枪,制造出1915年式15响套简步马枪;试造出7.9毫米轻机枪,于1916年正式投产;试造出7.65毫米口径、6英寸长7响勃朗宁手枪;
试造出37毫米航空用火炮,但未定型生产。是年6月,上海制造局归北洋政府督办兵工厂事务处管辖。8月,督办兵工厂事务处决定将上海制造局撤并到汉阳兵工厂,接着将枪厂机器138台、制药厂机器18台移送汉阳兵工1。不久,取消撤并决定,仍继续维持上海制造局的生产。1916年,上海制造局年度经费增至100多万元;生产量较前增加。
1917年2月,督办兵工厂事务处撤销,上海制造局直隶陆军部管辖。4月,上海制造局改称陆车部上海兵工),龙华分局改称上海兵工厂龙华分厂。是年,上海兵工厂将制造步枪机器170余部移交汉阳兵工厂。停造步枪。但手枪出品数量增加,除生产7响勃朗宁手枪外,还增加7.63毫米口径8寸长10响勃朗宁手枪的生产。1917年至1919年,年度制造费增至140万元以上,其中1918年约200万元,年产75毫米管退山炮87门、炮弹 4.5万发、7.9毫米轻机枪54挺、勃朗宁于枪2055支、枪弹1121万发。1920年,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陆军部给上海兵工厂的拨款断绝,继以代造军火提成款作为工厂经费,因无固定经费来源,生产变化不定,经常开工不足,员工四处流散。1923年,火炮生产转向迫击炮发展,当年试造出75.5毫米追击炮,1924年义试造成60毫米迫击炮。1924年9月,受江浙军阀战争影响,工厂再度停工。10月,军阀孙传芳控制上海后,督促上海兵工厂开工赶制枪弹。为避免各军阀对上海兵工厂的再争夺,1925年1月,段祺瑞以上海属通商重地为由,令上海兵工厂停造军火,招商承办,改为生产民用商品工厂。2月4日,由上海总商会接管,接管时经丈量上海兵工厂占地:计高昌庙714.1亩、炮队90亩、龙华镇分厂340.7亩、浦东药库176.9亩、吴淞海军医院53.1亩,总计1374.8亩。11月、孙传劳为扩充军实,不顾段祺瑞命令,逐渐恢复上海兵工厂的生产。至1926年,员工恢复至1500余人,除修理枪炮外,月产勃朗宁手枪120支、柏克门手提式机关枪30挺,日造枪弹4.8万发。还生产50毫米、75.5毫米迫击炮和炮弹。
1927年3月中旬,国民革命军抵上海近郊,上海兵工厂曾因战事一度停工。3月21口,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结束了北洋政府对上海的统治。24日,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派张性臼为上海兵工厂厂长,改厂名为国民革命军上海兵工厂。4月1日,工厂复工,为北伐军赶造军火,除继续生产75毫米山炮、枪弹、炮弹外,还增加了82毫米迫击炮、三十节机关枪等新产品,并着手研制57毫米高射炮、20毫米麦特森式高射炮。1928年3月,军事委员会为统一沪宁兵工厂,将金陵制造局改为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此时,上海兵工厂有员工3000余人,金陵分厂有员工1200余人。5月,接并福建兵工厂。是年,以制造82毫米追击炮、三十节机关枪为主产品,并试造出45毫米迫击炮、手榴弹和航空炸弹。
1928年11月,上海兵工厂归属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管辖。1929年6月,兵工署将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炼钢厂划出独立建制。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兵工厂组织法》,上海兵工厂健全了组织机构。厂长、副厂长下设总务处、工务处、审检处、教育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审计科。总务处下设文书、会计、庶务、购料、医务五课和警卫队、军械库:工务处下设机器厂、制枪厂、制炮厂、炮弹厂、枪弹厂、制药厂;审检处下设物料库、试验室;技术委员会下设兵器研究室、理化研究室、材料研究室。在生产方面,按兵工署下达的计划进行,各项管理制日趋完善。从1912年至1929年,共生产各种枪支2.15万支、火炮2315门、枪弹6863万发、炮弹20.57万发、无烟约9.36万公斤、钢料1570余吨。至1931年,有员工3300余人,月产能力:枪弹270万发,三十节机关枪37挺,75毫米野炮1门,75毫米山炮6门,82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弹500发,18公斤航空炸弹600枚,50公斤航空炸弹100枚,手榴弹1万枚,无烟药7250公斤。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犯上海,淞沪抗战爆发。3月,上海兵工厂停产。为避免日军袭击破坏,5月将重要机器拆迁杭州及嘉兴设库保管。7月,军政部令上海兵工厂停办,随后成立兵工署上海兵工厂处理委员会驻沪办事处,并将机料向内地各兵工厂转移,其去向是:机器厂机料和枪弹厂部分机料交金陵兵工厂;炮广机料交汉阳兵工厂;炮弹厂机料、枪弹厂部分机料交巩县兵工厂;药厂机料交汉阳火药厂。
江南制造局对中国近代工业,特别是近代军事工业,有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造出第艘兵轮、第一支后膛步枪、第一台车床、第一磅无烟药和炼出第一炉钢水。从江南制造局成立到上海兵工厂结束,历时68年,试制和生产了多种产品,培养了众多的技术骨干,积累了管理近代工业的经验。一个大型军火工厂,在帝国主义入侵的威胁下,被迫肢解撤迁。
资料来源: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工业 》(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