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老儿每天吃些啥?”“馍馍蘸白糖,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
这样的笑话有不同的版本,但民间传说中总是认为最好吃的东西当属“御膳”,看了慈禧太后每日食材清单,清朝太监信修明在回忆录中也不禁感叹:“外人闻此,莫不惊骇,不知太后一个人何以食此巨量之物!”
据信修明回忆,慈禧一天的食物供应至少有五百斤,至于她吃到嘴里的能有几斤,咱们就得细算一笔账了。
在一般人想象中,皇宫内的美食应该是山珍海味龙肝凤髓应有尽有,做出来也是色香味样样俱佳,但是清朝的太监们知道:当年,有什么好吃的时令鲜果鲜鱼,都是“富商先食,民间次之,每样差当十日,而宫廷尚以为珍品。”
刘墉拿“修仁薯莨”冒充“荔浦芋头”忽悠乾隆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修仁薯莨“有小毒”,刘墉要是真把这东西给皇帝吃了,那么不但他要被满门抄斩,就连刘统勋都得被挖坟掘墓开棺戮尸。
清朝皇帝的御膳,唐宋元明清都没法比,半壶老酒找到了朱元璋和朱棣当皇帝时候的午餐菜单。朱元璋吃得不差,那一顿有十道菜三四种汤:“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羊肉水晶角儿、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三鲜汤、豆汤、泡茶。”
朱棣比他老爹还节俭,现存的永乐元年十月朱棣的午饭菜单是这样的:“烧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汆汤、香油烧饼、豆沙包。”
堂堂的明成祖永乐大帝,连盘炒辣椒、小咸菜、大米饭都没有,这样的饭菜端到清朝皇帝、太后面前,御膳房总管太监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虽然刘墉给乾隆吃修仁薯莨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清朝皇帝很馋而又不敢表现出来,这却是真的,即使日用猪一口、羊一只、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的慈禧太后,想吃一顿真正可口的饭菜也很难。她西逃的路上喝小米粥吃咸菜觉得很香,还真不完全是饿得——她在宫中吃的是热了不知多少次的剩菜,真正的新鲜食材,早就被御膳房管事太监吃了或卖了。
信修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皇家制度,自来宽打窄用,绝不能打细算盘。皇上吃野意老紫米,每日绝吃不了一斤,外处交御膳房掌局若干,局外人不能知道,掌局交掌案每日二十五斤……”
二十五斤米,无论是道光咸丰还是同治光绪,这几个人的身体都不太好,一天都是吃不了一斤米的,所以御膳房的采购、总管和大厨,每天“结余”的米面,开一个粮店都有富余——在紫禁城内吃米的,可不仅仅只有皇帝,还有那么多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答应、常在,都是经办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
仅以慈禧太后为例,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猪一口、羊一只、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还有盘肉(信修明注释其为肘子肉)五十斤、鸡鸭各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与白面不同,类似做全麦面包用的那种)、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过去一斤十六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青酱二两、醋五两,青菜十五斤种类不同,但二十个茄子二十条黄瓜必不可少。
这只是慈禧太后一天的“常例供应”,逢年过节那是要翻几倍几十倍的,时令瓜果蔬菜更是随着季节变化源源不断送进皇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的待遇,跟慈禧太后根本就没法儿比。
如果读者诸君以为这些能养活一群猪撑死三头牛的食物都被慈禧吃了,或者摆上了餐桌,那可就小瞧太监们的智慧了。
信修明回忆,宫中大小太监揩皇帝、太后、皇后和各宫小主儿的油,那是明目张胆、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内务府博衣(疑似包衣)昂帮(昂邦章京是官职,如内务府昂帮、军机章京)一下堂官司官先克扣一半,并将其称为“分润”。
剩下的一半运进皇宫再分成五十份,掌案留下五份、总管首领和摆膳太监吃掉五份、御膳房全体成员分掉五份,剩下的三十五分,能有多少吃到太后和皇帝嘴里,信修明心中有数:“过一处扣一处,始能食到主人之口,然主人岂得不知,历代相传的就是‘帝德深如海’而已。”
信修明之忠于慈禧和光绪的受宠太监,他说的“帝德深如海”,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天下第一冤大头”。
大小太监们吃得满嘴流油,最后还是有剩余,于是“御膳”就变成了外卖:“鸡头鱼尾、头脑下碎、刀前刀后肉类,卖与二荤铺小馆及好馋人家,较市价可省一半。大众(指有身份地位的妃嫔和管事太监)所食之剩余,残汤剩饭,杂会一处,另有一般小贩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专包折罗饭菜,将此残汤剩饭挑回家去,重新整理煮熟,挑到街头,十个大钱能叫穷人吃一大饱。”
说出来不怕读者诸君笑话,半壶老酒在烧锅炉的时候,也吃过折罗。厂长科长们在食堂请客后,没怎么动的整鸡整鱼炖肉,食堂管理员都会悄悄地拿给要好的兄弟吃——当年的食堂只有很黑的馒头、落满苍蝇的炒大头菜和拍黄瓜,没有人会拒绝大脑袋们剩下的鸡鸭鱼肉。
实事求是地说,当年的工厂并不富裕,如果没有上面来的贵客,工厂的大脑袋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把拍黄瓜里的苍蝇挑出去后照吃不误,所以大家对食堂的意见并不大。
后来工厂条件好了,饭菜里没有苍蝇而有肉了,食堂也分成了大厅和小间,然后再过几年就亏黄了——从上到下都往出倒腾,我们是浸油厂(大豆用轻汽油浸出豆油,精炼后销售),每天生产数十吨豆油,有人成车往出拉,有人用饭盒和塑料袋往出夹带。
一个小小的浸油厂当然不能跟清朝皇宫相提并论,但道理是一样的,跑冒滴漏太多,有一座金山也能吃垮。清朝后来连军饷都发不出,购买先进武器更是想都别想,但是皇宫里的消费,依然是个天文数字,而深居皇宫的皇帝、太后,居然还认为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节俭:一只鸡蛋五两银子,裤子打个补丁要二十两,如果慈禧知道自己每天要“吃掉”包括一头猪、一只羊、二十个茄子、二十条黄瓜在内的五百多斤食材,又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