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施 舌 ·
聂璜所绘《海错图》
“西施舌,即紫蛤中之肉也。闽中一种紫蛤,其肉如舌,产连江海滨而不多,粤中最繁生。”聂璜在《海错图》中写道。
这种“紫蛤”他一定吃过,因为他不仅画出了蛤的外壳,还很科学地画了里面的肉:前面两根水管,后面一片斧足,那斧足方中带圆,正似舌形。
双线紫蛤的壳上有两条放射状的线纹
再看那贝壳,也是介于长方和椭圆之间,有年轮一样的生长纹,壳面褐色,但根据文中“紫蛤”的名字,想必一定有紫色掺杂。这些特征已经能说明,此种贝类即是紫云蛤科、紫蛤属的种类。是的,在今天的科学语言中,它还叫紫蛤。虽然壳的外皮是褐色的,但这层皮很容易脱落,露出里面的紫色,紫蛤也因此得名。
一位西施,两根舌头
如今,你若在台湾饭馆里说:“来一盘西施舌!”一定会得到双线紫蛤。可在大陆,同样一句话,摆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贝类:壳体扇形,灰黄色,斧足尖尖的,像大号的文蛤。它叫“西施马珂蛤”。在今天的大陆人眼里,西施马珂蛤才是西施舌。
西施马珂蛤
到底哪种才是正宗的西施舌呢?我们来翻翻故纸堆。
早期对西施舌的记载并不清晰,南宋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写:“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清初的《闽小记》载:“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为神品。”都没讲形态特征。《闽小记》甚至都没说西施舌是哪类生物,给民国时代的郁达夫带来了困惑。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说:“《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
鸡汤要以一定的高度浇在西施舌上,将其鲜味砸出来
郁达夫曾在福州吃过一种叫“西施舌”的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既然是长圆的蚌肉,那也许是双线紫蛤。西施马珂蛤那三角形的肉体,实在难当“长圆”二字。
山东日照也是西施马珂蛤的著名产地
可是郁达夫又说这蚌肉来自福建长乐,那里是西施马珂蛤最著名的产地。所以他指的是哪种,很难确定。
再看梁实秋笔下的西施舌:“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这肯定不是西施马珂蛤,而是紫蛤了。
《海错图》中的车螯
翻过头来看《海错图》,里面还有一种“车螯”,从它扇形的外壳和“大者如碗,汤涝而劈壳食之,须带微生则味佳。其壳外微紫白……扬州淮海来者甚多而肥,闽中惟连江、长乐海滨等处产”的描述来看,完全和西施马珂蛤吻合。看来,今天大陆人口中的“西施舌”,在清代其实叫“车螯”。
综上所述,古代、近代的西施舌应指双线紫蛤,到了现代,台湾依然如此,而大陆的西施舌已经改指西施马珂蛤了。
吮彼舌根,如猥娇面
西施舌这名字,你说起得好吧,是好,说不好吧,也确实不咋样。
好在哪儿?仅用三个字,就表达出一种食物的色、香、味来,实在厉害。蛤的斧足从壳内伸出,形似人舌,虽然人舌应为红色,但国人皆以白为美,西施更得白了。她的舌头是洁白的,似乎并无违和,此为色。美人的体香,联想到蚌肉之鲜美,此为香。放入口中,滑嫩柔软的口感又和舌头出奇相似,此为味。这样的好名字,在生物界和美食界都属罕见。
不好在哪儿?对西施不尊重。《海错图》里,聂璜先引用了陈龙淮的一首小赞:
瑶甲含浆,
琼肤泛紫。
何取名舌,
唐突西子?
“唐突西子”本身是一个成语,意为“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用在西施舌身上还真合适。
然后聂璜自己又写了一首赞:
西施玉容,
阿谁能见?
吮彼舌根,
如猥娇面。
两首赞都表达了一种批评:西施是受人尊敬的女性,以她的舌头命名贝类,首先是降低了她的身份;其次,咀嚼吸吮时,获得猥亵女神的快感,实在是君子所不齿的行为。
侬心偏爱西施舌
但是君子们好像谁也没少吃。像郁达夫,就在西施舌上市的时候“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毕竟食物是无辜的,不管名字好坏,做熟了摆上来,不吃对不起它嘛,是吧。
闽菜两大招牌:中间的大碗是佛跳墙,周围的小碗是鸡汤汆海蚌。蚌肉取自西施马珂蛤
聂璜写西施舌时, 又想起一件事, 随手记了下来:“《格物论》指河豚腹腴为‘杨妃乳’,虽未确,然河豚之味虽美,其毒能杀人。”
杨妃西施,俱能杀人
聂璜从西施舌想到,河豚的腹腴被称为杨妃乳,和西施舌是一个命名思路。又想到河豚虽然名美味美,但毒能杀人。
但聂璜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几百年后,西施舌也能“杀人”了。
1986年1 月2 日, 台湾高雄、屏东有人吃了双线紫蛤后,全身发麻,运动困难,流口水甚至呕吐,最终四十多人中毒,两人死亡。
从此很多台湾人不敢吃西施舌,甚至其他水产也大受影响,对养殖户和渔民打击巨大。有人称,“西施舌案”是“台湾水产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惨案”。
经过调查,肇事的西施舌来自人工养殖池。池水里含有大量剧毒的“涡鞭毛藻”,它们被西施舌吸入体内积累,酿成了悲剧。本来蓬勃发展的西施舌养殖业一蹶不振,没人敢养了。今天台湾市面上就算有西施舌,也多是野采的了。
“西施舌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养殖户管理不当,导致池水变质。有人说是海中因污染爆发了赤潮,毒藻大量繁殖,趁机进入养殖池。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台湾西岸已经林立着几万家工厂,废水不断排入台湾海峡。以前人们觉得,污染物会马上被洋流稀释带走,可台湾大学的范光龙教授研究发现,台湾近海的洋流会形成“椭圆形的回转”,污染物被带走后,又被带回来。“西施舌案”里的养殖池,正处在一个回转洋流里。
日本的水产养殖专家加福竹一郎曾经在访问中国台湾后留下一句话:“台湾西海岸养殖业紧邻工业区,如果不加管制,不仅会让种苗死亡,还会发生鱼虾不可食用的悲剧。”西施舌案,也许就被他言中了。
今时不同往日,想一亲西施舌的芳泽,要有更大的勇气才可以了。
本文摘自《海错图笔记·贰》
点击购买
《海错图笔记·贰》
《海错图笔记》第二弹
博物小亮新作:40幅海洋生物典藏古图、50多种海洋生物的“破译”笔记
清代画师聂璜与现代博物小亮,
再次聚焦故宫藏品《海错图》
高晓松、马伯庸、@海鲜大叔、张雪梅、张洁联袂推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