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作者:孔丘孝经
xiào jīng dài pīn yīn : shèng zhì zhāng dì jiǔ
孝经带拼音: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 曹风· 鸤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
【品读】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孔子引。《诗经· 曹风· 鸤鸠篇》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故事】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⑴. 圣治:圣人之治天下。
⑵.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很冒昧的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敢,自言冒昧之词。
⑶. 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万物所禀赋的性,以人为最尊贵。性,指万物得诸自然的禀赋。人与物均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⑷. 严:尊敬。
⑸. 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配,配享。以他神附于主神,一同祭祀。如天子为崇扬他的先祖,使与天同享。惟天为大,至尊无对,而以己之父配之,则尊敬之者至矣。
⑹.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订的。
⑺.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所以四海之内为诸侯者,各以其职分所当然,咸来助祭,敬供郊庙之事矣。四海,指天下。
⑻. 故亲生之膝下:所以人亲爱父母之心,生于童幼,当嬉戏于父母膝下之时,便知亲爱父母。膝,大小腿相接的关节处。膝下,指父母身边。
⑼. 日严: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严,尊敬。
⑽. 因:凭藉。
⑾.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
⑿. 君臣之义也: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义理。
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一个人的身体,气始于父,形成于母,其体本相连续,从此一气而世世接续,为亲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至亲之续,孰大于此。续,指传宗接代。
⒁.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母既为我之亲,又为我之君,而临乎其上,则恩义之厚,孰重于此。
⒂. 悖德:违背仁德。
⒃. 悖礼:违背礼法。
⒄.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
⒅.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不由行善,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善,善行,指爱敬父母。凶德,指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之亲。
⒆. 言思可道: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
⒇. 行思可乐: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
(21).德义可尊: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
(22).作事可法: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
(23).容止可观: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
(24).进退可度: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
(25).临:治理。
(26).则而象之:仿效而取法。
(27).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鸤鸠篇》,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差错。忒,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