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还是有道理的。过去是九佬十八匠,民间祖辈的技术,现在年轻人不愿学,传统民间老手艺的消失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渐行渐远渐消失…我小时候还经常见到这些老手艺人,而现在压根很难见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的记忆,八十年代人的故事,九零00后人的历史…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制造方式的递进中成长和前进的。非常喜欢手艺人,他们心灵手巧,美化生活,愉悦自己,方便大众。所有匠人都是能工巧匠,要想学会,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和耐力,社会发展这些事手艺大部分已经淘汰,太可惜了。传统手艺丢了,但他们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应该传承,而不是急功近利!
白铁匠人,是技术活。要有数学知识。几何知识,喇叭状的壶咀,要靠这些知识的。我父亲从18开始跟爷爷做白铁手艺,需要数学,几何知识,要学会各种接口扣子,还要会展开图,现在老了,没干了!
消失了的笔,沾水笔,也叫沾笔50一70年代学校教师,学生的主用笔。以前很多学校的门口,小学、中学,高中门口都会有摆摊的修钢笔的手艺人,车子上面摆放着各种修钢笔的配件,任何钢笔的问题到了修钢笔师傅手里都解决了。
当时还特别流行把钢笔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所以当时也特别流行在钢笔上刻字。
弹棉花是中国的一项流传久远的手工艺,老话常说: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我感觉手工弹的棉花,比机器弹得更舒坦。让我想起来《巧奔妙逃》,里面有首弹棉花神曲。
六、七十年代家乡的老人利用花麦杆子,狗尾草,棕叶编织各种各样的动物,像形而特别好看,草编技艺,心灵手巧 赋予了草叶新的生命。看到图片时,我以为手里拿着一个真蚂蚱,太逼真了!民间手艺了不起!小时候村里的大人很多会编,也会用泥捏各种动物。现在,什么玩具都有卖的,扼杀了人的尤其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小时候,祖父也编过这些小昆虫给我们小孩玩,可惜当时太小,没有学会。现在没见会编的人了我们村有个人会用面团捏各种东西,也是蚂蚱,螳螂,蛐蛐爬在大白菜上,各种东西都会,听我妈说人家是从小爱好这个自学成材的,他的东西还被拿岀去展览,电视台还采访过他。不过我从没见过他,全家搬到外面去了,这样的人出去有大发展,人家不会待在村里。民间艺人了不起,必须注重传承!
面塑手艺人心灵手巧的,制作出如此精湛的面塑,惟妙惟肖,好漂亮。栩栩如生,生动活泼。模仿得比较杂,寿星模仿的有点萧占行的,花鸟有点像周毅的,捏的人物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个人认为,面塑最难的是人物,人物中仕女最难捏。
花馍,也称“面花”,小时候过年,大人会留下几个“献爷ya ya”的花馍,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把花馍放在炉子上烤得黄黄的,吃起来又脆又香,俗称“咬虫”。现在白馍馍已经不是稀罕之物,这个习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现在想起来真是美好啊!浓浓的年味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气氛。传统的节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回忆。看着不吃都觉着生活如此美好,现在我们惦着年味心情愉快迎接新春佳节。高手在民间小时候逢年过事,奶奶都会蒸,花花绿绿真好看,现在老一辈的人走了,蒸的人也少了。希望这个传统和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小时候最希望家里来匠人了,木匠、裁缝,砖匠,瓦匠等等,匠人一般一来就是好几天,家里再怎么穷也吃的比平时吃的好,现在没有木匠了,都是装修工。现在的木匠应叫钉子木匠,任何一种家具都是钉子、胶水组合的,根本不开隼子。拿着气钉枪‘噗嗤噗嗤’往刨花板上一通乱钉。嘿!给钱吧?以前的木匠做的水桶滴水不漏。老辈那种卯榫结构的做法哪个还肯去用心做呢?现在哪个人会做呢?
编竹筐的叫篾匠,竹子的青皮剥下来比较难。泥匠做的竹蓝看似精美,却能在关键时刻盛水装液体滴水不漏等等,或许现代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泥匠在农村受塑料制品的冲击,销路不好。在城市又怕影响市容,没有延续空间。如果让他们少数人以工匠遗产人身份申领证件在城市以不影响交通的环境中设摊现做,让他们用高超手艺出精品,得以延续。蔑匠精巧活儿没市场了,以前哂粮食的晒垫,厨房用菜篮等,很多塑料代替了,
小时候下雨过后,稻田里的鱼儿往池塘里游时,喜欢用它堵着逮鱼,很过瘾的,有人感受过吗?粪箕子,现时侯用来背东西,比如割草喂兔子,把青草放里背家去。我们老家也用这个捡柴火,我们家现在也有这个,确实,会遍这个的老人都很少,但是却是时代的象征,很有年代感。
自古石匠不吃穷人饭。想请石匠挺难的。以前农村修新房就离不开石匠,农村里说的石匠一般是指,砌保矿和打石头地基的师傅。现在主要是没有年轻人了。哪怕有点手艺都跑城里了。机械化势必代替手工,另外新材料的出新同样会造成某个行业萎缩
很吃香的铁匠在农村也已消失多年,马掌、马钉、镰刀、锄头、钉耙、大锤、小锤、火钳、剪刀…,过去铁匠经常干的活计,机器的再好也不如手工加工的东西好。手工加工的东西有艺术性!
关键一匠,绳匠,专打绳子匠人,打麻绳草绳,空有一身手艺,随着时代的变他也无用。随着科技发展老手工,老物件也就淘汰了,
打草鞋,“毛窝子”的手艺人会的也不多了,六七十年代冬天下雪时穿的,茅草加芦苇花编的,茅翁鞋,“毛窝子”小时候冬天,家里人有一双,里面垫上麦草和棉花,可暖和了,一冬天就全靠他了,特别是雨雪天气。在寒冬下雨下雪天,在农村最实用,脚板不着地,所以暖和。还能在烂泥地或者雪地里随意行走。脚尖和坡面成45°角,爬宅基更方便。 现在农村都是水泥路了,保暖也不需要这玩意了。
国富民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行业逐渐消失是不可逆的。当前市场以难见到的裁缝,修伞的,修鞋的(有叫美容鞋店)等(修旧的费用比买新的贵几倍)。
染色延续中国传统织物天然染色的传承,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前还有染匠,专门给布料染色的,小时候看见过。
以前盖房子时,有的用稻草段和泥用来垛墙、脱坯等等,大家都叫羊角灰。盖房子的盖匠,专门翻草房的,专门捡瓦房的,用芦韦打成杷用于房顶然后上面用小麦秸干和土和成泥叫做上巴泥,如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楼大厦林立,草屋土瓦房俨然已经消失了,这些工匠,这些行业也消失了,还慢慢的消失在记忆里。
但有一样确实消失了就是刻蜡纸,过去没有复印机如果印一些材料数量少的就人工抄写,数量多的就刻蜡纸在油印机上一张一张地印,能刻蜡纸的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我父母买的一个座钟五十多年了,现在我还再用,原来年年要找修钟表的洗一回油才走得准确,打点声音洪亮,现在好难找到给座钟洗油的钟表匠了。
一般干这些活儿的人,都是心灵手巧,干活儿时,边上有个小炉子,带着风箱,所以大多地方,都管他们叫小炉匠。
补锅匠是,铁锅永久了就会出现裂或者漏的现象那么就要找到补锅匠修补,以前的铁锅都是用生铁打造而成,生铁不耐用,所以经长时间的柴火烤就会烧漏的情况发生,所以穿行于大街小巷的补锅匠的身影经常可见。
这是在换铝锅底,小时候听大人说是:“砸洋铁皮的”。现在也有砸洋铁皮的,活多了 能换“钢金锅底”换“不锈钢底”砸烟桶也能养家糊口的。
阉割猪的,阉割鸡, 我们叫信鸡, 小时候我记得,以前我们老家就有这种给鸡做手术的技术,成活率不是很高 长大以后羽毛非常漂亮,因为羽毛漂亮用来要媳妇的 羽毛亮 鸡冠很小。
儿时经常能听到:“戗剪子咧,磨菜刀”,以前是磨刀石手动磨的,时代不一样早些年一户人家可能只有一把做饭用的刀,钝了找师傅磨一磨继续用。现在。。。可能磨的钱比刀贵(高端刀具除外)
土法造纸的传统手艺,曾经的传统行业:连四纸,我们这以前做草纸,相当于现在卫生纸,用稻草纸浆,传统手工艺!很多传统手艺后继乏人!因为工艺复杂,又累又不挣钱!
钉秤,就是做秤 ,以前的制作木杆秤手艺人可都是技术含量高,精细的活,钉秤讲究的就是公平公正,公道自在人心,做到分毫必究。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做买卖的,切记不可短斤少两,少一两,福星就被削掉了,少二两,禄星被削,少三两,寿星被削!
22、还有一门手艺起码要七十岁以上的人才知道,推匠,
这种老式石磨,以前家家户户必备,以前农村穷就用它推豆花,磨米、磨面等都是用这样的石磨。推磨很辛苦,话说推磨也是一种技术活啊,不然很容易就被磨杆子打手。
我就喜欢老工艺,纯手工,一点点在手中变得光彩夺目。融入生命!现代化和科技发展很快就会把老传统、老手艺淘汰了。当年的手艺人都是穷人为了生计,现在好多都失传了,把能传下来的保护好,这就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