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对尚,侈(chǐ)对悭(qiān),雾髻(jì)对烟鬟(huán)。
【注释】:犹对尚:犹和尚作副词用,都有还、尚且的意思。
侈:奢侈,铺张浪费。悭:省俭、小气,吝啬。
雾髻、烟鬟都形容像烟雾一样轻柔飘逸的美丽头发。亦作“云髻雾鬟”。形容妇女发髻蓬松,状如云雾。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宋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诗云:“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莺啼对鹊噪,独鹤对双鹇(xián)。
【注释】:莺是黄莺鸟,黄莺啼叫声婉转,被称为为春之声。唐杜牧《江南春》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喜鹊叫声叽叽喳喳的,总是显得很热闹。《禽经》云:“灵鹊兆喜”。所以俗话说“喜鹊叫,好事到”。
独鹤:仙鹤在古时候总是代表,洁身自好,卓然不群,不与世俗合污。唐戴叔伦《松鹤》诗云:“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
双鹇:世界有名的观赏鸟,尾长,雄的背为白色,有黑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西汉刘向《西京杂记》说闽越王曾献给高帝白鹇、黑鹇各一双。
此处,以双鹇对独鹤,是取其异于独鹤,黑白混淆,有邀宠人前之意。
黄牛峡,金马山,结草对衔环。
【注释】:黄牛峡:长江上的一个险滩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峡中,海拔1047米,是三峡坝区的制高点,有三峡'第一岩'的美誉,是俯瞰'高峡平湖'和'世纪大坝三峡大坝'的最佳地点。滩边有黄牛山,上有黄色巨石,形状酷似人背刀牵牛的样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载,“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过去这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船行十分艰难,当地民谣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金马山:在今云南昆明市东面,西面有一山名为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相距五十余里,中间是滇池,为云南的象征。
结草: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前命其子魏颗将其妾殉葬。武子死后,魏颗未听从父亲的遗命而将此妾改嫁他人。后来晋秦交战,魏颗和秦国大将杜回恶战,突然一位老人抛出草绳将杜回套住摔倒,魏颗方得以抓住杜回,并指挥军队打败秦军。晚上魏颗做梦,梦见那个老人对他说,我就是你将其改嫁的那个妾的父亲。
衔环: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见到一只受伤的黄雀,将其带回家,精心照料,过了百多天,伤好放走了它。当天晚上来了个穿黄衣的童子,说自己便是那只黄雀,是王母的使者,感谢他的救命之恩,送给他白玉环四枚,说佩上这玉环,能让您的子孙品质高洁,像这白玉环一样,做到三公这样位置的高官。后来,杨宝的后代里有四人高风亮节,位及三公。
昆山惟玉集,合浦有珠还。
【注释】:昆山:即昆仑山。古人认为那里是仙人聚居的地方,出美玉。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东海康县一带。“合浦珠名曰南珠,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出东洋者为东珠”,国际上一向认为“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我国古时称南珠为“走盘珠”,即放在盘中稍动,就能滚动自如。《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郡不产粮食,但海中盛产珍珠,后来因为官员贪求无厌,珍珠都移往他处。孟尝为合浦太守后,革除弊政,禁止官员搜刮,珍珠又重新回到合浦郡的海中。
后来人们用“合浦还珠”这个典故来比喻物之失而复得,或人之去而复返,也常用来颂扬官吏的勤政爱民与清正廉洁。
阮籍旧能为眼白,老莱新爱着衣斑。
【注释】:阮籍旧能为眼白:《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 yì ],欢喜)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眼睛斜视时现出眼白,故“白眼”是对人轻视或憎恶的表示。
老莱新爱着衣斑:见唐朝徐坚《初学记·十七·孝子传》。老莱子为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他七十时,父母看到他的头发都白了,叹息道: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会长了。老莱子便穿起五色的彩衣,学着小孩边走边跳,逗父母开心。“老莱娱亲”是相传的二十四孝之一。
栖迟避世人,草衣木食;窈窕倾城女,云鬓(bìn)花颜。
【注释】:栖迟:隐居、隐遁。山中隐士以茅草为衣,采野果为食。《后汉纪·灵帝纪下》:“ 楷 ( 李楷 )字 公超 , 河 南人,以至孝称,栖迟山泽,学无不贯,徵聘皆不就。”[宋]僧文珦《草衣木食》诗云:“草衣而木食,老子乐在内;身似玄空云,踪迹了无碍。”
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树上的果实为食。
窈窕:美好的样子。
倾城女:本指能使国君昏乱而导致国家倾覆的漂亮女子,《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后也泛指漂亮女子,《汉书·外戚传》引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城,使全城人倾心(于她),不确。这里的倾应当是使……倾覆,败亡的意思,而不是倾心。事实上,倾心中的倾也应该解释为倾尽所有,因而带有倾覆的意思。倾城的意思就是使得国家倾覆灭亡。这里的城,指代国家。
【译文】:
犹与尚相对,奢侈和吝啬相对,像雾的发髻和如烟的发鬟相对。
黄莺的啼鸣和喜鹊的叫声相对,一只仙鹤和一对白鹇相对。
黄牛峡,金马山,父亲扎草报答救女的恩人和黄雀衔白环赠给救命恩人相对。
昆仑山是盛产美玉的圣地,合浦的珍珠失而复还。
晋代阮籍经常对那些凡夫俗子以白眼相看,以示鄙薄厌恶,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为了逗父母开心,他身穿彩衣,学小儿嬉戏。
不要被世间荣辱拖累自己,要以隐者洒脱的胸怀面对得失,明粗服素餐,也能安居乐业;纵有倾城的美貌,又怎能经得起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将如花、月一般,美景不长。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