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黄壳,泥里抓,
八斤面来一斤沙。
初秋的午后,大潮退去。老吕穿过红彤彤的碱蓬草丛,来到涛雒小海河这片滩涂。远处的水鸟、眼前的大刀蟹、弹涂鱼都引不起老吕的兴趣。
老葛已忙活半天。他在捞一种指甲盖大小的贝类,日照人叫它“海沙子”。
老吕开了一家饭店,这种极不起眼贝类,在他眼里,却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足可以激活食客们挑剔的味蕾。
日照大大小小的海鲜市场,没老吕不熟的,买鱼买虾买螃蟹,可是唯独买不到中意的海沙子。
捞海沙子,相比于跑船,在日照被称为“下小海”,老葛今天小海下得不错,老吕照单全收。
海沙子,学名兰蛤。因个头太小,难成大菜,人们便因势利导,只取其鲜。
捣碎的海沙子终于名副其实,呈现出海水和沙的模样。再加清水淘洗,沥出汤汁。这汤色金黄、其鲜无比的精华,就是老吕和妻子的秘密武器。
手擀面条,粗细合适,口感劲道,投入海沙子汤中。普通的面条很快被这沸腾的鲜汤来唤醒,平凡化为传奇,成就了让日照人难以割舍的家乡至味——海沙子面。
大菜上齐,主食垫底。南来的,北往的,端起碗筷就是客。即使你吃遍山珍海味,要说最抚凡人心,还得是来自一碗面的慰藉。
一碗海沙子面,老吕琢磨了二十七年。您要问这面的诀窍,他会说,“黑黄壳,泥里抓,八斤面来一斤沙。两勺油,韭菜茬,三番水淘五香撒”。
客人散去,夜已深沉,忙碌一天的夫妻终于可以休息了。
时光匆匆流去,对至味的追寻始终如一。明早老吕依然早市赶集,而小海河口大潮又起,滩涂上将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来源:山东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