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新浪科技讯 3月24日下午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一、网民规模
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65亿,较2021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3636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
2022年,我国网民用网环境持续改善,用网体验不断提升,信息无障碍服务日趋完善,推动互联网从接入普及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是“双千兆”建设持续推进,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用网环境。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构成新型基础设施的承载底座。截至12月,我国建成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523万个,较上年末接近翻一番水平,全国有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移动网络保持5G建设全球领先,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总量占全球60%以上。二是物联网创造更多元的接入设备和应用场景,提升用户网络使用体验。截至12月,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蜂窝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海量的新设备接入网络,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终端设备和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网民使用体验。三是适老化改造及信息无障碍服务成效显著,持续促进数字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和《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评测体系》,并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专项行动,十余项适老化标准规范相继出台。截至12月,有关部门指导企业为老年用户推出远程办理、故障排除等电信服务,组织648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四是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
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部署8个方面29项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12月,40.7%的网民初步掌握数字化初级技能;47.0%的网民熟练掌握数字化初级技能;27.1%的网民初步掌握数字化中级技能;31.2%的网民熟练掌握数字化中级技能。
城乡网民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占网民整体的71.1%;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371万,占网民整体的28.9%。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1%,较2021年12月提升1.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较2021年12月提升4.3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12月缩小2.5个百分点。
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持续助力农业农村发展。一是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数字底座不断夯实。我国千兆光网已具备覆盖超5亿户家庭的能力,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截止2022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全年净增1862万户,比上年增长11.8%,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出2.5个百分点。二是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流通环节深入融合,持续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智能农机、自动化育秧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日益普及,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数据显示,智能农机具备连续工作、全时作业能力,作业效率提升20%至60%。电子商务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三是农村互联网应用普及加快,数字化服务增强乡村民生福祉。农村地区信息沟通及视频娱乐类应用普及率与城市网民基本持平。截至12月,农村网民群体短视频使用率已超过城镇网民0.3个百分点,即时通信使用率与城镇网民差距仅为2.5个百分点。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促进乡村地区数字化服务提质增效。截至12月,我国农村地区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用户占农村网民规模比例为31.8%和21.5%,较上年分别增长2.7个和4.1个百分点。
非网民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44亿,较2021年12月减少3722万。从地区来看,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5.2%,高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19.9个百分点。从年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7.4%,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17.6个百分点。
非网民群体无法接入网络,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数据显示,非网民认为不上网带来的各类生活不便中,无法现金支付占非网民的19.0%;无法及时获取信息,比如各类新闻资讯占非网民的17.1%;买不到票、挂不上号的比例为16.1%;线下服务网点减少导致办事难,占非网民的15.6%。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设备不足和年龄因素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58.2%;因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26.7%;因为年龄太大/太小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23.8%;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6%。
促进非网民上网的首要因素是方便获取专业信息,占比为25.7%;其次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占比为25.2%;提供可以无障碍使用的上网设备是促进非网民上网的第三大因素,占比为23.5%。
二、网民属性结构
性别结构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4:48.6,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
年龄结构
截至2022年12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2%、19.6%和16.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责任编辑:韦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