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相遇
在声音中相知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主播)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3/07/13-09-29-095968.mp3
点击小三角收听
被深藏的童年与故乡
作者:农民三弟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南阳盆地这个叫做范坡的地方度过。全村一千多人,分成五个小队,都是同一个祖先。东一个杨坟,西一个大湖坡,两个小村子就像两大护法,归附、簇拥着范坡村,所以范坡的孩子们都有大城市铁岭的感觉。
二队、三队交界的西坑边,有两间坐东朝西的砖瓦房,里面设有广播站,旁边水泥杆子上架着高音喇叭,这就是“大队部”,唱大戏、放电影都在附近进行。
公共场所都是闲人聚集的地方。大队部北侧,后来又建了五间红砖瓦房,东边三间是代销点,卖日用杂货;西边两间是诊所,子榜、子典两位大哥在里间坐诊看病,处方上的字永远龙飞凤舞,那是他们对自己身怀绝技的小傲骄。外间是药房,半人高的木头柜台把闲人隔开,靠墙全是方格抽屉,盛放着各种中草药,氤氲着药房特有的气味。来诊所玩的孩子,偶尔可以得到一段甘草,一颗“薄荷片”,或者几张薄薄的空白处方笺,就高兴得要飞起来。买日用品的话,我更喜欢到临近的彭桥合作社去,距离不远,货品齐全。售货员是个中年男人,斜眼,总是把眼睛瞄到天上去,虽非有意,却也自带一股傲气。整麻袋的盐巴、白糖固定堆放在一个地方,湿漉漉的地面不知浸透着多少用钱才能买来的味道。村北头的学校本来两排房子,后来又扩建了一排青砖瓦房。大湖坡北面,还有几间房屋,被称作“农科所”。
西河北段常年长有芦苇,除了编席子,冬天还可以把芦花塞进靴子里,柔软暖和,那是咱们的靰鞡草。不知哪一年,河里忽然长出了香蒲,大家都叫它“毛腊子”,头顶长着褐色的棒棒,就像纺线的捻子,好玩又止血,成了孩子们的宝贝。河堤上引种过荆条,开春后长得又快又直,一丛丛一簇簇,一米多高,可以用来编箩筐。有了它,就不用买竹子编的筐子、篮子,给咱老百姓省了钱。西坡的地里种着大片豌豆,紫色的花朵宛如展翅飞舞的蝴蝶,比寻常的花儿多出一份淡雅、灵动。孩子们喜欢摘豌豆角吃,又脆又甜,满口清香。
木匠二伯是大高个儿,耳朵不好使,经常戴顶黑线帽,穿件短袍,腰带上别着烟袋,耳根后还夹着香烟,全村房屋的木工都是出自他手。看着他拉大锯、耍大锛、刨木花,那大开大合,那节奏韵律,颇有大将风度。因为人品好,老爹对他很是恭敬。栓子爷慈祥、能干,本来会干泥瓦活,年纪大了改当“瓜板儿”,给生产队种西瓜、甜瓜、菜瓜。我和他孙子是玩伴儿,有次去瓜地,他不仅给我摘个甜瓜,还花费两三天的功夫,给我扎出一个拾羊粪的麦秸小筐,很是可爱。根胜伯是生产队的“菜板儿”,在村北头开菜园,种些大葱、韭菜、辣椒等。分菜不用称,每家按人数分堆,随便挑选。育种的时候,看着大葱、韭菜成熟起苔,从青翠的爱心包变成白绒球,再晾晒成芝麻大小的种子,也会觉得有趣。我到现在都弄不明白,既然是割韭菜,根胜伯为什么不用镰刀,而要用不到一寸宽的鹤嘴铲。
孩子们贪嘴,村里来个吹糖人、卖炸馍的,就往上围。卖炸馍的背个麦秸篓,从里面取出一个巴掌大、热乎乎、油津津的炸馍来,香气扑鼻,馋死个人。凡是吆喝“钉锅补漏锅”的,都是来自安徽的补锅匠,说话叽哩哇啦,没人听得懂。打下手的小伙子呼哧呼哧拉风箱,配合着把眼窝那么点铁水滴在锅漏处,就这点技术含量,中午还能吃上一个鸡蛋。那鸡蛋煮的也是离谱,在开水里打个滚就捞出来,吃的未免太着急了吧。有个乞丐外号“黑橛儿”,三角眼白多黑少,全身上下黑乎乎的,经常卡着饭点来村里讨饭。每到一家,也不说话,站在大门外等着打发,半个馒头、一勺面条,给了就走。见我嫌弃,妈说,每个“要饭吃”都是我们上辈子的亲戚,要善待。
我小学上的春季班。冬天一个大清早,一年级的老师呈祥爷就上门招生,“你家老三要不要上学?”我在被窝里忙不迭地说,“上、上”。我是喜欢上学的,总嫌星期天来得太快。学校里的大钟挂在杠子上,架在两颗大杨树的半腰,以洪亮的钟声管理着校园秩序,不像很多地方用破犁铧来当钟敲。水泥乒乓球台总在闲着,站在上面打陀螺最好,特别是尖端安了钢珠的,转得又稳又快,抽一鞭可以歇半天,悠闲得很。最常玩的是“打啪子”,用纸叠成四角,最好是牛皮纸、报纸,把对手的“啪子”掀翻、砸翻,就能赢为己有。除了用力,趴在地上选角度、用衣角扇风,啥招都要用上,玩得不亦乐乎。男孩子没有不喜欢火柴枪的,小四叔送给我一把,带有铜管,里面装上黑火药、铁砂,像猎枪一样,能打在一丈开外的树干上。春节最大的乐趣是放鞭炮,本地土炮个头大、质量差,唯一吸引人的是间杂其中的“大坠子”。后来买的浏阳鞭,个小、漂亮、焦脆,这种强悍的小花炮零散燃放,最能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
此情此景,都被深藏在故乡的皱纹里,仿佛从没发生过。但我相信,吹过我童年的风,或许真的能够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来和你我再次相拥。
【作者简介】范政理笔名“农民三弟”,深圳市南山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公务员,近年在《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躬耕》《南山文艺》等刊物发表散文数十篇。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