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端午节吃着粽子的人们似乎多已忘却端午与屈原的关系,正如唐人褚朝阳所写: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多数人能记住的或许仅仅是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者”,但事实上,这是对屈原最大的误读,真实的屈原既非“沾沾于一家一姓的奴才”,更非怀抱国仇家恨的哈姆雷特。他的骨血之中,承载的是自贵族时代延续下来的贵族风骨与良知,以及以知识与学养淬炼出的对真理、文明的永恒追求。所以,闻一多将他视作“挣脱枷锁变成人”的“奴隶”。他的自沉,既是对物欲横流功利时代的最后反抗,也是对人格独立的渴望,更是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他真正代表着我们民族的“心”。
而今,遗忘屈原的中国人,“心”又在何方?
读世界己找不到答案,读死亡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于是,我们经常面对三种抉择,一种:等待死亡。一种:死亡是生命的答案,选择死亡,如屈原、苏格拉底、王国维。一种: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高贵。
■ 文/ 于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的诗情与才气,在《离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史公司马迁说他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已成千古定论,已毋庸后人置喙。但我以为当代人认识屈原,不能仅从文学史的角度,还应透过他的作品,探究他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毕竟当代人的人格和精神出现了太多的问题、缺陷和危机。
虽然屈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显示出了出众的才干;虽然他曾受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甚至把起草“宪令”也即改革纲领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这一切的得意只能更衬托出他后来的失意。
正当屈原意气风发要大展宏图时,小人们的谗言和打压使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逐渐远离了政治核心圈,最后还被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屈原的遭遇是够不幸的了,一个有才干的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改革者所能遭遇到的挫折、失意、愤懑他都一一品味,于是有了《离骚》。
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是“自怨生也”;同时司马迁又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可谓一语中的,虽然离骚是屈原的“牢骚之作”,但屈原从未因个人得失而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最关心的仍是楚国和楚国的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从未因自己的际遇而沉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虽然被流放,他眷顾的仍是故国,他满心希望的是怀王的悔悟,使他得以施展宏图,改革楚国的政治;但当他明白这一切都已无法实现时,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他自信的宣称“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当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时,这个曾经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死亡,与自己的祖国一同死亡…诗人的浪漫,战士的悲壮,在汨罗江溅起浪花的那一刻达到了极致,是为国殇。
与屈原相比较,今天的人们在落魄时,是否能矢志不移?在失意时,是否能不随波逐流?是否能胸怀天下和苍生?是否能视名节如性命?是否能舍生取义?
离骚,我们是应该经常拿来读的。
那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三闾大夫,我们是应该常常想起的。
于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的诗情与才气,在《离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史公司马迁说他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已成千古定论,已毋庸后人置喙。但我以为当代人认识屈原,不能仅从文学史的角度,还应透过他的作品,探究他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毕竟当代人的人格和精神出现了太多的问题、缺陷和危机。
虽然屈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显示出了出众的才干;虽然他曾受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甚至把起草“宪令”也即改革纲领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这一切的得意只能更衬托出他后来的失意。
正当屈原意气风发要大展宏图时,小人们的谗言和打压使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逐渐远离了政治核心圈,最后还被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屈原的遭遇是够不幸的了,一个有才干的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改革者所能遭遇到的挫折、失意、愤懑他都一一品味,于是有了《离骚》。
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是“自怨生也”;同时司马迁又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可谓一语中的,虽然离骚是屈原的“牢骚之作”,但屈原从未因个人得失而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最关心的仍是楚国和楚国的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从未因自己的际遇而沉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虽然被流放,他眷顾的仍是故国,他满心希望的是怀王的悔悟,使他得以施展宏图,改革楚国的政治;但当他明白这一切都已无法实现时,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他自信的宣称“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当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时,这个曾经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死亡,与自己的祖国一同死亡…诗人的浪漫,战士的悲壮,在汨罗江溅起浪花的那一刻达到了极致,是为国殇。
与屈原相比较,今天的人们在落魄时,是否能矢志不移?在失意时,是否能不随波逐流?是否能胸怀天下和苍生?是否能视名节如性命?是否能舍生取义?
离骚,我们是应该经常拿来读的。
那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三闾大夫,我们是应该常常想起的。(初稿 2006年6月2日,后刊发 《中华儿女》杂志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