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当时的辽国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随后耶律洪基还为宋仁宗修了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一个国君究竟有何能耐让全国老百姓自发的哀嚎,让邻国的国君痛哭呢?
古代关于一个皇帝的评价,往往都会在他的庙号上有所体现。宋仁宗的庙号里面有个“仁”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也是在他死后百姓哀嚎,邻国国君痛哭的主要原因。根据《礼记·大学》的记载:“为人君,止于仁”。“仁”可以说是君主的最高境界。《宋史·仁宗本纪》认为,仁宗之于“仁”,“诚无愧焉”。
首先的一点是宋仁宗能够做到心怀敬畏、与民共情。古代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等在今天看来都是自然现象,但是在古人看来这是统治者做得不够好,所以上天才会降下惩罚。宋仁宗在位时也时常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庆历七年春天发生了干旱,宋仁宗亲自出宫祈雨,拒绝伞盖,情愿自己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除了亲自祈雨之外,宋仁宗还下了“罪己诏”,并且亲自修改诏草,唯恐不能表达“震惧”之意。在“罪己诏”中,他向上苍祈求:“咎自朕致,民实何愆?与其降疾于人,不若移灾于朕”。从此留下了“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的佳话。
克己复礼,爱惜民力,尊重个体的生命,这是宋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的第二个原因。宋仁宗在位期间,不像有的帝王那样滥用民力。宋仁宗在位期间,多次拒绝扩大御苑。宋真宗时期修建了玉清昭应宫,这是一座为崇奉“天书”所建的道观,共有两千六百多间,宏大瑰丽、劳民伤财;宋仁宗即位初期,玉清昭应宫遭遇火灾,烧得只剩下一两座小殿,刘太后接受臣僚建议,“诏天下不复缮修”,以安民心;仁宗亲政之后,臣僚请求在“玉清旧地”扩建皇家园林,仁宗拒绝了。他在上面修建了一处宗室住宅区,又把其中一大块田地赐给国子监做学田。宋仁宗此举的目的主要是爱惜民力,而且这宫殿的土地还能用于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克己复礼,说的是宋仁宗对自身的要求。有一次宋仁宗批阅奏折到深夜,此时肚子饿得呱呱叫,想吃点烤羊肉。但是转念一想,深夜吃烤羊肉,还得麻烦御厨杀羊、烤羊,如此一来御厨们还得起来忙活,于是他强忍着饥饿而入睡了。据《仁宗本纪》载:“大辟疑者,皆令上谳,岁常活千余。吏部选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终身不迁”。对死刑的判决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正是宋仁宗爱惜个体生命的体现。
虚心纳谏,造就了一批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对事负责”的官员。宋仁宗时期出了很多直到今天都还有很高知名度的官员,如我们所熟知的包拯、范仲淹、蔡襄等等。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优秀人才,跟宋仁宗时期执行的那套批评纠错机制密不可分。在这套机制里面,有专司批评的谏官和言事御史。在欧阳修看来,士人做官,“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谏官“与宰相等”的基础,是二者皆系天下之事,任天下之责。
嘉祐六年,苏辙当时参加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不料苏辙跑题,严厉批评仁宗好色荒淫,指责宰相对皇帝不加约束,三司使推波助澜。初考官要以“技术性”错误——跑题否决他;覆考官司马光、范镇则主张录取;被骂的三司使蔡襄表示惭愧,认为骂得对。最终,仁宗发话:“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于是苏辙被录取了。顺便说一下,实际上百官对于宋仁宗的后宫生活一直以来都有监督和批评。比如,他废郭皇后时,台谏官全体抗议;他破格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又遭到台谏官的一致反对,包拯甚至“音吐激愤,唾溅帝面”。
正是因为宋仁宗虚心纳谏,即便是苏辙说的跟实际有所出入,但是朝中重臣跟宋仁宗都有严惩他,反而还录取了苏辙,这正是宋仁宗仁德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