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皇帝李世民年事已高,此时正在为太子努力铺平后路,而他的手下,名将能臣无数,这些人固然对自己一心一意,但太子是否能镇的住他们却不得而知。
在当朝名将中,有一人的地位极其重要,李世民便在某一日邀他单独来饮酒,两人酒过三巡,李世民便盛赞他的忠诚,并嘱托他日后好好辅佐太子。
此人当然满口答应,李世民继续劝酒,他愈喝愈多,最后竟不知不觉就伏案睡着了。
这一睡不要紧,等到他次日醒来的时候,却猛然发现李世民昨晚脱下他的衣服盖在了自己身上,皇帝的衣服不是一般衣服,是龙袍,这一批就是黄袍加身,如何了得?恐是灭族的祸事。
果然,几日之后,太宗便下令将此人由太常卿、太子詹事贬为叠州都督,他二话不说也不争辩,收拾行李立即前往就任。
在影响颇大的《隋唐演义》中,瓦岗寨内有一个十分出彩的好汉名叫徐茂公,这个人物本身是杜撰的,但原型正是这个被贬的李勣,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是唐朝初年数一数二的名将。
但太宗为何因一场酒便将他贬谪?究竟是别有深意还是事出有因?李勣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又是怎么一路走来的呢?
公元594年,也就是隋朝开皇十四年,李勣出生于山东菏泽东明,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做徐世勣。
徐家祖上蒙荫,是当地的一个富贵大族,生活条件相当优渥,还经常接济当地贫苦人家。
徐世勣在年幼的时候便跟随家人迁到了滑州卫南县,也就在这里长大,由于家境原因,他通晓道理、饱读诗书,有着一身才华,而且对兵法也颇有兴趣和研究。
既然出身不凡,徐世勣自然想作一番大事业,而到了大业十二年,他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翟让从外地逃亡来到瓦岗,于此处起义并建立起了瓦岗寨。
瓦岗寨就在滑县附近,而且很快发展壮大、名气远近皆知,这对徐世勣是个很大的诱惑,虽然他当时年仅十七岁,但还是毅然投入了瓦岗,受到了翟让的重用,从此迈入了隋末的天下风云中。
当时瓦岗军声势还不太大,朝廷的大将张须陀前来讨伐时,翟让十分畏惧,而徐世勣力劝他诱敌深入,最终成功以伏兵全歼敌部,大获全胜。
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和翟让的矛盾越发激烈,直到在宴会上设下伏兵,将翟让当场诛杀,而徐世勣并不知情,在慌乱的奔逃中也被砍了一刀,差点身亡,好在被及时制止。
之后的徐世勣便一直在李密的麾下效命,率人马南征北战陆续大破宇文化及、王世充的部队,到了武德元年时,李密归顺唐朝,而他原本的领地和部众都落到了徐世勣手中,这可谓是一笔天降横财。
但徐世勣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归顺也是需要本钱的,而他现在如果自己上表归顺,等于把这些土地、城池、军队都当作了自己的所有物,徐世勣不愿意这样做,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把所有信息全部统计出来告知李密,再由李密上报给李渊。
而这件事情在不久后还是传到了李渊耳中,他大为吃惊,盛赞徐世勣为“纯臣”,当即下令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加授右武侯大将军,同时还为他赐姓李,所以此后徐世勣便改名为了李世勣,并归顺唐朝。
归入李唐麾下以后,李世勣并没有被埋没,他和许多人一样,被爱才的李世民收到了身边,开始随他一同南征北战。
李世勣先前在瓦岗寨时,便当得上军师角色,此时更是全力施为,他随同亲王讨伐王世充、击退王玄应、伏击窦建德,战功赫赫,在武德四年灭掉郑国论功行赏时,和李世民等人一起身披金甲前往太庙,当地是万分荣光。
不久后李世勣再度领军前往征讨刘黑闼,前后击败其手下大将高雅贤和徐圆朗,并将后者生擒,平定了兖州,因此被加封为河南道大总管。
在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后,平定江南的一系列战争中,李世勣也依旧长期参与其中,立下了不朽战功。
唐初的诸多名将中,李世勣的功劳、功绩是可以和战神李靖相提并论的,他们两个人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经常互为正副出征,比如在一场大变中都保持了旁观的态度。
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除了文官外,李世民手底下的尉迟恭、秦琼等人也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而李世勣也算是秦王府的一名老人,自然在事先收到了邀请,但他和少数人一样,采取了观望的中立态度,就是既不泄密也不参与。
而众所周知,这场政变最终由李世民获得了胜利,登基称唐太宗,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勣其实就比较尴尬了,按他的身份来讲,是应该支持李世民的,所以当昔日的一干同僚都受到了丰厚的奖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有。
虽然李世民表现极为宽大,对中立派的人一概没有过问任何责任,但心中的嫌隙恐怕也是免不了的,所以在同年,他将李世勣封为了并州都督,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毕竟去到了外地,远离了朝廷中枢。
好在没过多久,李世勣还是迎来了自己翻身的机会。
因为太宗皇帝总得来说还是以能力来任官的,此时虽然天下已经太平,但北方的突厥却仍具威胁,更别说前些年颉利可汗还曾大军压境,逼得李世民低头求和,这口气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咽得下去。
而如果要北伐,就少不了战功赫赫的李世勣,所以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勣被授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两人一起率十几万大军分多路向北出击。
李勣率自己的部下从云中出发,一路抵达白道,和突厥部队遭遇,双方在一场短暂的交手后便分出了胜负,突厥大败向更北的地方逃窜而去。
之后李勣又向李靖献策,为了让突厥被一举扫平,最好先派人安抚他们,然后轻军突击,李靖按照他的计划布置,最后将突厥后路截断,一口气俘虏了五万多人凯旋班师,彻底荡平了北方的隐患。
一般来说,像李勣这样的开国功臣,在天下安定以后,自然该享享清福,但他却依旧常年领兵征战,除了第一次北平突厥外,后来又参与领导了灭薛延陀和灭高句丽两场著名的大战。
在这样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勣一直深耕于边疆,为大唐边境的安宁作出了莫大的贡献,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他是又敬又怕,只是听到名字都要退避三舍。
而到了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出了一场大乱子——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等一干人等勾结谋反未遂,李世民直接废掉李承乾,改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
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勣知道自己和皇上有罅隙,所以从来不敢妄议这些事情,但这回李世民却主动封了他为太子詹事,这意思几乎不言自明,而同年李勣的画像也被列入凌烟阁之内。
李勣原本就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李世民的任命感到有些奇怪,然而到了贞观二十三年的那一场酒醉之后,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身披龙袍,简直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这是太宗对自己起了什么疑心。
所以在接到被贬为叠州都督的任命后,他一声都没吭,拍马就赶到地方去上任了。
李勣是正儿八经的元老之臣,一直以来战功无数,也从来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为何李世民要为他批衣,要贬谪他去外地呢?
这个答案就藏在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为唐高宗的时候,这个太子刚一登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勣召回来,直接加封洛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
这一番官职上的升降可谓是坐飞机都追不上,但实际上这是李世民的遗命——李勣是个资历深厚的重臣,虽然之前短短做了几天太子詹事,但毕竟没受过李治的恩惠,但以后军中的事情又不可能不问计于他。
所以李世民在临走前将李勣狠狠打压一把,然后再让李治对他施加大大的恩宠,这样一来,李勣不管怎么样都要承这个恩情了,自然也会尽忠尽责。
李治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简直把李勣当亲人一样对待,不仅在官职上一路把他封到了司空,甚至亲手亲笔为他画像、作序,还给了他许多的特殊待遇,一旦李勣和家人遇到什么意外,他都会亲自过问。
如此恩德,李勣怎么能不尽忠相报呢?在这之后的时间里,他始终牢牢站在李治身后为他撑腰,而在京城之外,他七十二岁的高龄还挂帅远征,足见其对高宗的感怀。
乾封元年,之前已经被荡平的高句丽内部再次发生叛乱,李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负责统领全部唐朝军队前往平叛。
李勣虽然年事已高,威风丝毫不减当年,他一口气挥军向前连续攻城拔寨十六处,此后愈战愈勇很快直抵高句丽都城平壤之下。
叛军纵然据城死守,但在一个多月的凶猛围攻下还是只能投降,至此,高句丽彻底灭亡,被并入了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内。
随着时间来到总章二年,李勣不仅年龄已经达到了七十五岁,职务也已经位极人臣做上了太子太师,光是封邑就有一千一百户,荣誉也已经加无可加了。
或许正是因此,李勣觉得已经足够了,在当年年底,他安然病逝,但即便去世之后,也极尽哀荣:李治闻讯悲痛欲绝,不仅追封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还下令休朝七天,赐予李勣“贞武”的谥号,并允许他陪葬昭陵。
葬礼举行时,高宗亲自带着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路送葬到城外,而他的坟冢也是按照阴山、铁山等几座山峦修铸,以表彰他平定北方的战功。
而到了后来,李勣更是被列入了著名的“武庙十哲”,在整个唐朝一代,除了他以外,只有李靖和他并列其中,再无二人。
其实在唐初的许多将领中,李勣并不是最为知名的,但他从瓦岗时期便投身疆场,一直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始终策马扬鞭几乎一刻不休,其真实战功已经远超了绝大部分将领,北伐东征带来的,更是国家边疆的安宁和民族团结,实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