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代,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人,从小受到父亲对书法的熏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他看着父亲在书房写字,笔法犹如龙蛇飞舞,纸上显现出耀眼的光芒。王羲之站在一旁,目不转睛,越看越入迷,仿佛陷入了神奇的境界。事后,王羲之向父亲请教练习书法的窍门。
父亲说:“要刻苦。”王羲之又问:“怎样才算刻苦?”父亲带着他来到后院,对王羲之说:“儿啊!看那边的七口大缸,从今天开始你要将它挑满水。”说完就转身离去了。从那时起,王羲之每天都挑水,直到七个缸都满了。父亲又叫王羲之到前来,说:“从今天起,你要用这些水作为墨水,以石板地作为纸,刻苦地写字,直到七个缸的水都用完。这就是练习书法的秘诀!”
自此以后,王羲之下定决心,每天都趴在地上写字。七个大缸的水用完了,王羲之的名字也远近闻名。宾客纷纷来向他请诗作、书画、题词,王羲之从不收取一文钱,这使他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声名日益显赫。
一年清明时节,王羲之来到郊外,看见一个老妇人在烙大饼。奇怪的是,老妇人面朝南方,背对北方,面前摆着一个面板和盆,后面有柴禾、饼铛和一个空盆。只见老妇人熟练地抓起一块面团,在面板上按压并旋转,很快就变成了圆形大饼,然后她将饼扔向身后的饼铛,精准地落入其中。接着她再次抓起一块面团,在面板上按压并旋转,形成了另一个圆形大饼,向身后扔去,新的饼顶起旧的饼,旧的饼跳入空盆中。老妇人动作娴熟,有条不紊。
王羲之被她的烙饼技巧所吸引,走上前问道:“阿婆,您为什么会这样烙饼?”老妇人回答说:“烙饼是平常的事情,人人都会,但要将平常的事情做得非凡,那就非同寻常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有努力、熟能生巧,才能做到心手合一。”
王羲之领悟了老妇人话中的哲理,从此更加刻苦努力。他练就了仰体字、躺体字等独特的书写方式,技艺纯熟,娴熟至极。
在王羲之中年时,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王羲之常常独自前往父亲的坟墓祭奠,悲痛万分,回忆往事。
有一天,王羲之再次前往坟墓,路过太原府的城门。碰巧是太原府城门楼竣工典礼,人们见到王羲之的到来,纷纷请他为太原府题字。然而,王羲之内心悲痛,无心动笔。尽管众人不断恳求,他只得随手拿起笔,匆匆写下三个大字,然后立刻离开。
祭奠完毕,王羲之再次经过太原府,发现人们还未散去,且看到他们嘴角带笑,王羲之对此感到困惑。他抬头朝匾额看去,噢,糟糕了!原本应该写着“太原府”的匾额上却写成了“大原府”。王羲之的脸红到了脚跟,尴尬至极。
听到有人提议将匾额卸下重写,或者将王羲之送上城楼改正,众人主意各异。这时,王羲之说道:“都不必了,拿来一支笔!”众人纷纷安静下来,只见王羲之紧握大笔,蘸满浓墨,目光望向城楼,鼓足勇气,猛然挥动笔尖,如同金镖飞出手中,笔尖准确地落在“大”字的撒捺之间,瞬间,众人欢呼起来。
后来,当人们赞扬这位伟大的书法家时,又增添了“王羲之飞笔点亮太原”的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