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创作中的亚马多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曾韵):巴西对于中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近年来中巴贸易关系越发紧密;陌生是因为国度遥远。但是,其实早在50年代初,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就开启了中国读者了解巴西文学以及巴西社会的大门。
在巴西东北部的萨尔瓦多的历史中心里,一个狭窄陡峭的鹅卵石街道旁,有一栋蓝色的矮层楼房,上书“亚马多之家”文化基金会。走进这所建筑,里面全是巴西当代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的书稿印记。在一本纪念亚马多诞辰百年所整理的亚马多自己写的回忆录里,记者偶然翻到了一页,写着“北京,1987”。文章里,亚马多提到了关于他的小说《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的中文译本(范维信翻译)和英文译本的看法。他说:“这两本译本我都非常喜欢。英文版本的历史感更重,而中文版则更为浪漫。”
一时间,亚马多和中国的距离拉近了。基金会负责人弗拉佳女士告诉记者,亚马多一生去过中国三次,还在巴西报刊上发表了对中国的观感和赞美的文章。她说:“他去了(中国),拍了很多照片,还写了文章。我们现在有很多他在中国的照片,但是我们没有照片的出处,可能是时间太长丢失了。”
在亚马多爱人泽莉亚的《冬天的花园》这本回忆录中,记下了她和亚马多的一次从东欧,经苏联再到中国的旅行。书中提到,他们来到中国,在作家大会上与郭沫若、茅盾、艾青相识。那年,亚马多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中国政府向他赠送了齐白石大师的代表作《和平》。亚马多最敬爱的画家就是齐白石,他自己还又买了他的一幅作品。泽莉亚在书中提到:后来我们又邀请齐白石来酒店共进午餐,他准时出现在餐厅,穿了一件灰色的长中山装,手捋长须,高贵的大师气质让我印象深刻。
这就是亚马多,热爱旅行,爱交朋友。弗拉佳在进入基金会工作前就和亚马多是朋友,她在回忆亚马多时就说:“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开放的、也很风趣的人,巴伊亚有句话叫‘满满的家’,就是指这家人总是非常乐于助人,善于结交朋友。亚马多就是这样的。”
1912年亚马多出生在巴伊亚州的伊塔布纳镇。18岁就写下第一部小说《狂欢节之国》。他被称为“百万书翁”,一生创作了20余部中长篇小说,还有诗歌、传记、剧本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9种文字在55个国家出版,许多曾被拍成电影。有人说,他的小说能让你读懂巴西人,因为他是“人民的作家”。
弗拉佳:“我认为透过亚马多的小说,能看到一些巴西的真实情况,看到巴西的灵魂,特别是东北部的灵魂。巴伊亚位于东北部,在这里诞生了巴西,巴伊亚是巴西的摇篮,航海家在这里第一次登陆,在这里建立起了巴西文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亚马多把这些东西都融入到了他的书里。”
早在1953年和1956年,亚马多的三部小说《无边的土地》、《圣若热·多斯·伊列乌斯》(中译名《黄金果的土地》)和《红色的种植地》(中译名《饥饿的道路》)就被引进中国,之后在80、90年代,又陆续有10部小说被译成中文。而这些中文译本也都被收录在亚马多之家文化基金会里。无疑,他是让中国读者加深对巴西社会和巴西文学的了解的功臣,比如第一部走进中国的《无边的土地》,就是他一系列描写巴伊亚南部可可农悲惨的生活状况的作品之一。
弗拉佳一直在搜集各种关于亚马多的作品、生活日记、照片、相关报道等等,在基金会里这些东西都按照国家分类罗列。有来自俄罗斯的报纸剪报、各种语言版本的亚马多的小说、亚马多所获的奖章、亚马多作品改编而成的音像资料。在这个亚马多的宝库里,弗拉佳感受到:“他的沟通圈子很大,不仅是国内,而是和各个国家,纵观他的一生,他的朋友遍布世界,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做的事情。他一直都在和各个国家交流。而且在很多重要的时刻,他都亲临现场,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他就像是一个世界公民。”
“亚马多之家”文化基金会是1986年时任总统萨尔内批准成立的,直到今天,基金会入口还写着“为了和平,请你进来”的箴言。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亚马多及其家人将他的所有书籍、日记、回忆录、照片都赠予基金会,而他的国内外朋友们,将自己拥有的和亚马多相关的书籍作品留在基金会作为纪念。离开基金会前,弗拉佳女士还希望能够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找到一些认识亚马多,或是亚马多中文作品的翻译者,为他们还原更多关于亚马多的点滴画面。
亚马多作品中文译本
亚马多作品首版
亚马多作品德语译本
亚马多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脚印
亚马多在基金会前留影
亚马多使用过的眼镜和创作草稿
亚马多和妻子泽莉亚
亚马多打印
西班牙文译本
1952年,亚马多访问中国时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