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29日,清朝的三位官员登上了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原来,清朝被迫在这里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这三个人正是清朝的代表。作为第一批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的官员,这三个人似乎并不引人注意。那么这三个官员都是谁呢,他们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一、耆英
在三个官员之中,耆英的年纪最小,但地位、官职却是最高的。耆英出身满洲正蓝旗,是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穆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弟,在后金建立的过程中屡建战功,也是开国元勋之一。耆英的父亲名叫禄康,在乾隆朝担任侍郎,嘉庆时期官至东阁大学士。虽然耆英属于远支宗室,但家中十分显赫。
耆英的仕途也很顺利,历任步军统领、内大臣、工部、户部尚书等职。1842年,清军在浙江战败,耆英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奉命与英军议和。《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耆英出任两广总督,继续负责与外国交涉事宜,后来入朝,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咸丰帝即位后,一度将耆英贬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耆英短暂“复出”,但最终被咸丰帝赐死。
二、伊里布
与耆英一样,伊里布也姓爱新觉罗,他的七世祖是努尔哈赤的五弟巴雅喇。虽然伊里布比耆英大十五岁,但他的辈分却比耆英要低。不过伊里布比耆英有才学,他没有依靠宗室的身份谋取官职,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考取的。伊里布在地方上担任过通判、知州、知府,后又升任道台、布政使、巡抚,他为人谦和,颇有清廉之名。
1838年,伊里布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头衔,继续担任云贵总督。但是第二年,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被调到江南担任两江总督。伊里布软弱无能,遭到了道光帝的斥责,被革去了职务。1842年,伊里布以乍浦副都统的身份参与议和,他的家丁张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伊里布被调到广东,但未能解决当地的问题,于第二年病死。
三、牛鉴
牛鉴是甘肃凉州人,于1814年考中了进士,成绩还不错,是二甲第四名。牛鉴最初在京城做官,“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1831年,牛鉴还是在地方上任职,历任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1838年,牛鉴正式成为封疆大吏,出任河南巡抚,期间治理黄河水患,也算有些功绩。
1841年,两江总督裕谦自尽,牛鉴调任两江。正在这个时候,英军发起了对长江下游的进攻,牛鉴对此无能为力,成为了主和派,并参与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之后,牛鉴一度遭到问罪,被“褫职逮问”,不过最终得到赦免,奉命到“河南中牟河工效力”。牛鉴“深得河南民心”,最后以二品顶戴的身份“退休”,于1858年病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