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了三年,放开之后的首次出游,本来是打算和白先生一起去武汉赏樱的。
杜鹃啼血,樱花如雪。在文人的笔下,这两种花儿一种是绚烂的绝美,一种是清冷的凄美。这一次大疫之后的出行计划,选择去武汉赏樱,潜意识里,还是有一种凭吊的感觉在里面: 凭吊那些因为疫情消逝的生命,凭吊那些夜不能寐的日子,凭吊那些刻骨铭心的抗疫经历........
凭吊是追忆,也是一种告别。
新冠病毒起点在武汉,历经三年的痛楚,在疫情终结之时在武汉这个城市告别愁云惨雾的日子,迎接阳光灿烂的新生活是不是特别有意义呢?
但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北京等了白先生快一个星期之后,他依然没有请到年假,计划好的夫妻游,变成了我一个人独游。
拎着行李箱,独自从北京出发,我奔向了南京。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六朝古都之地。历史上历经兴衰,古时汉族在北方被异族掠夺杀戮遭受灭顶之灾时,都会选择到南京修生养息再图复兴。选择这样一个充满悲情但又充满希望的城市去凭吊,去追忆,去慰藉,去告别,去开始,很应景当下的心境。
而且,南京也有樱花呐!鸡鸣寺的樱花,玄武湖的樱洲,都已到了盛开的季节。
北京到南京,高铁四个小时。走出地铁口的我决定不再看高德导航,回归最原始的找路方式:找路人指路。长辈们不是说过:鼻子下面就是路嘛!现代科技给外出旅游带来了很多方便,但生活中,很多小意外和不确定是带来意外惊喜的源泉呢!
我定的酒店就在南京大学校区里,这时正好一个背着双肩包的男生从我身旁经过,真是想啥来啥,跟他一打招呼,原来他就是南京大学的学生,正好和他同路呢。
跟着双肩包小哥,我和他边走边聊。小哥来自云南的一个小镇,应对我这个自来熟噼噼啪啪连珠炮的提问,还略显羞涩。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在南京大学都上了一年学了,今天是第一次选择位于广州路口的校门回去,看我俩这缘份!进了校门口和他挥手告别,看着他背着双肩包稍显瘦弱的背影消失在人流中,心中默默的祝福他:孩子,愿你能拥有一份你想要的人生。
南苑会议中心,是位于南京大学校区内的校办招待所。一垛灰墙掩映在校区绿植之中,楼高五层,屋顶飞檐红椽,大堂内设有一个天井,一盆造型奇异迎客松坐落在天井中间,不是前台服务人员热情的问候,我都以为是走进了一个江南园林呢!房间干净卫生,环境优雅清静。一夜好眠。
晨起,游荡在玄武湖。
'钱塘莫美于西湖 金陵莫美于后湖”。后湖,玄武湖的前身。方圆五里,其中分为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
樱洲,种满樱花,风起花瓣翻飞如雪。
漫步在樱花雪中的林中小径,看前面一对老人相互搀扶着观赏这如画的风景,心里就暖暖的一下,想起了白先生。将来我俩老态龙钟之时,也还能像这对老人一样,相互依偎着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该是多么美的事情啊!
轻盈的花瓣在阳光下像小精灵一样随风上下翻飞,跃进了路边摄影小伙的镜头里,落在了打着太极拳老人的肩上,妆点着湖畔的楼台庭阁,留在了桥边美术班学生的画板上。此时的樱洲,空气中都充满了浪漫温馨的甜香!
眼前这一切,是多么的宁静祥和,仿佛三年的疫情从未发生过一样!南京啊南京!你真是一个让人心灵休憩,点燃人们希望的风水宝地啊!
带着满心的欢喜,登上了开往颐和路的公交车,很顺利的就到达了目的地。首先跃入眼中的是街口的先锋书店。店门口很多年轻人在打卡。先走进去浏览了一下环境,看着它靠窗的卡座很不错,大大的落地窗,视线开阔,颐和路上的风景一览无遗。马上就决定今天的下午茶就在这里喝了,眼前还是先去游览颐和路民国建筑的风采。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颐和公馆区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首都计划」,这些欧式、法式、中式等等风格迥异的建筑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也许是为了保护文物建筑,每个公馆都大门紧闭,只有一支支开盛开的三角梅斜刺着从大门围墙上探出了头,打量着往来的游人。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初春的季节,树桠上绿叶茵茵。
路边一个黄墙黑瓦小院,大门敞开。看院内停着两辆电动车,还有一些日用物品,看样子是一个住家户院落,门口摆着一把竹椅,正好走累了,坐了下来,静静的欣赏颐和路的风景。
此时的颐和路,行人不多,游客也很少。时不时的有少许的车辆驶过,发出沙沙的车轮声。眼前的一栋洋楼,黑灰色的铁门,外墙涂抹着明黄色,颜色很是鲜艳。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建筑外墙上都是这种颜色,应该是南京政府统一给这些旧建筑做的外墙维护吧。
突然之间觉得这颐和路上的旧式建筑,有点像一个民国时期落难于战火纷争的大家闺秀,为了生活所迫,穿上了统一的服装,在市井酒肆之间讨生活。眼眉低垂之间,偶尔吹过的风,撩起了套在外面的衣服,让藏里面的玲珑身姿如惊鸿一现。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建筑设计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生命有青春靓丽的时候,也会有衰老沧桑的一天,但都是生命每个阶段的自然呈现,各有各的美。无需粉饰,更无需掩盖。
一阵感伤蹉叹之后,背起我的小背包,去寻美食啦!
南京是一个喜欢吃鸭子的城市。但鸭肉却不是我的最爱。到达南京的第一晚就去品尝了鸭血粉丝汤,个人感觉一般。倒是随堂配卖的小吃生煎素饺,皮薄馅足,煎的火候恰到好处,包的是韭菜鸡蛋粉条,初春正是吃韭菜的时节,韭香味浓的内馅,配上酥脆化渣的外皮,很是不错。
站在颐和路的街口,正准备点开高德搜索一下附近有什么美食,抬头看见街对面一个醒目的招牌:客来福大食堂。
大食堂?这三个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招牌的内容看上去应该是一个亲民餐厅,干脆就不找啥美食了,看到啥就吃啥吧!
走进餐厅,一眼望去,一下子就明白为啥这家店的名称为啥叫大食堂了。大堂左手边,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十几种炒好的菜,荤素搭配,看上去还不错。两个服务人员拿着菜勺,客人要哪样,就给舀哪样,真的是跟单位的食堂一个样呢!开水白饭全是免费供应,我点了两个荤菜一个素菜,味道清淡可口,才花了二十多元钱,吃的饱饱的!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拎着饭盒来打包带走,这家店确实是一家亲民饭店,这种经营方式很适合一些高龄不想煮饭的老人,真好!
从客来福大食堂出来,按照原计划来到了先锋书店。
我来的点正好,整个书店客人不多,落地窗户旁边的卡座都还空了两个位置,一切都刚刚好,开心!
一杯现磨咖啡,一本随手拿的书,背靠着舒服的卡座椅背,在咖啡香、书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走出先锋书店,回首再看了一眼颐和路。它静静的就在那里,上百年了,来来去去的人,来来往往的车,在时空交错里不断变换着.....
转过身,把颐和路甩在了后面,向着下一个游览地出发。人世间,事物都因缘而聚,因缘而散。颐和路,和我也就这一面之缘吧!
回到宾馆小憩,接到白先生的电话,话里话外都是想念,其实这一趟出门十几天了,我也很想回家啦!
立马改签,明天一早的火车就往家走。
南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