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考得好的,自然高楼饮美酒,亲友都来庆祝,好不热闹;考得不好的,免不了闷闷不乐,忧从中来。这也不必过于纠结。其实,在古代也有高考,那就是科举制度,一起来了解一下!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经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广义的科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但一般意义上认定的具有标志意义的科举,是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创立进士科的这一历史事件。
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兴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一共经历1300年之久。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元三个朝代的发展,至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明朝对科举制度十分重视,考试严密程度也超过历朝历代。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考中的成为举人,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就是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都在京师会试,考中的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只要考中贡士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这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后第三天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为传胪。因为进士榜使用黄纸书写,也称金榜,所以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八股文作为考试主要文体,内容出自《四书》《五经》,还要模拟圣贤口气传达思想。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考生的思想,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科举制度造成官场腐败。长达1300年的这一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变得政治化,中国又是个关系社会,师生关系的裙带化造成官官相护、拉帮结派,很多位高权重者大发科举考试的横财,造成社会的不公,偏离甚至违背了当初选拔人才的这一初衷。
科举制度的不合时宜。主要是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排斥,早在清朝前期,曾有人向康熙、乾隆等人提出过科举制度的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可是当朝者并没有采纳,还是沿用老套的制度。随着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进来,也选不出来真正的人才,反倒都是 一些夸夸其谈之辈。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关于科举制度,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