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
陈列
明代毛晋的《毛诗陆疏广要》上讲“猱、蝯、狖为猿类,其余猴、狨、猕猴、沐猴、母猴、獑胡、猳、玃、猢狲、王孙皆为猴类。”除此之外,还有禺、狌狌、狒狒、枭羊、山都、山鬼、山魈、蜼、猚、狙、猓然、犭畾、獨、独脚鬼、夔等等。这之中猱、猿、猴、禺和玃,我们都讲过了,这次我们就来讲讲其中最不为人所知、传说也最离奇的。
来自狌狌的传说
狌狌是一种奇妙的动物,不断地给古代笔记小说增加谈资
《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大多数版本都是以《南山经》为开篇,南山中的第一座山脉叫做鹊山,鹊山中第一座读者见面的山叫做招摇之山,这里的招摇并不是星座名称,而是一种鸟,不过这座山中并没有招摇鸟,唯一的动物就是狌狌。
白耳狨猴,只发布在巴西,不可能是传说中的狌狌
从《山海经》中的记载来看,狌狌是一种类似猕猴的动物,但是耳上长有白色的绒毛,虽然它大多数时候是四肢着地行动,但是有时也能够直立行走。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给它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牵牛花叶虽然是心形的,但是对心脏并没有药理作用
中医中有着神秘的“以形补形”理论,它使人们迷信通过食用相对应的动物肢体、器官或者形状相似的植物可以补充人体上的不足、增加人体相应部位的能量。可以确定这种神秘理论起源于巫医不分的原始时代,先民们因为不了解自然的运作,只有利用很朴素的思维对现象进行简单地类比推论,寻找大自然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原始雨林中的亚马孙人被蛇咬伤了,部落里的巫师就会用类似于蛇的长条状植物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把长条植物放在伤口上比划。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欧洲也盛行这种理论,他们认为是上帝让植物与人类器官长成相似的样子,这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医治、增强自身的线索,心形叶子的植物有助于心脏,可以用来治疗心病,兰花的根长得像男性的私人器官,所以可以用来增强男性的能力。
注:
“以形补形”的理论思维使人们在记录《山海经》时也不忘告诉读者这些动物和植物的功效,狌狌因为可以自由切换四肢行走和直立行走两种模式,被记录者认为吃了它,人就可以增强腿部的能力,可以变得健步如飞。
各种典籍中狌狌图例,感受一下古人的魔性绘画
也因为能够直立行走,狌狌在人们的传说变得越来越像人了,同样是在《山海经》中,《海内南经》又更新了说法,上面说狌狌能够辨认出人的名字,虽然身体和猪相似,但是长了一张人一样的面孔;《尔雅》不甘人后,让狌狌继续“成人”,说是狌狌发布在当时的交趾国封溪一带,体型很像獾,虽然小,但是善于啼叫,而且叫声很像婴儿;到了《礼记》,开始让狌狌讲人话了;《荀子》中的狌狌已经“进化”到能够说话谈笑了;
到了《淮南子》中,狌狌已经是高人智者模样了,上面提到归终是一种神兽,它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狌狌是另一种神兽,它能够知道过去发生的事;《华阳国志》上记载了狌狌的另一个功效,它的血染布不容易褪色;《蜀志》让狌狌在被“进化”的路子上拐了一个弯,书中说交趾国的封溪一带有一种野兽,叫做狌狌,身体像猪,面孔像人,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不单能够说话,而且还会辨识人的名字。当地人往往用酒来捕捉它,起初狌狌还是很警觉的,只是尝上两口,但是一尝便欲罢不能,越喝越多,醉倒之后被当地人捡了绑去。随着人们对地理认知的扩大和具体,狌狌分布的地域也从西海之上的招摇山,变成了交趾这种实际存在的地区。
这些古籍就像是连环扣,需要在不同的古籍中寻找线索,然后串成一气,你才能发现需要的故事。其中越是年代久远的,记载越是稀少、模糊,越是年代相近的,记载越是详细。李时珍辑录的《本草纲目》中对狌狌传说有着最详细的记载,他认为狌狌主要分布在哀牢人居住的云南和交趾国封溪县的山谷中,它的身型既像猕猴又像狗,一身猿一样的黄毛,长着猪一样的白色耳朵、人一样的脸和人一样的脚,一头长发,叫声既像是狗叫声又像是婴儿哭声,群体行动的时候会用四肢行走。封溪一带的俚人会在道路旁放上酒和草鞋,狌狌看到了先是骂上俚人的祖宗十八代,然后喝酒、穿鞋,大醉之后被俚人捉回家圈养起来;西域胡人的挂毯颜色非常鲜艳,也不容易褪色,其中的秘诀就是他们会用狌狌的血来染色,非常恶趣味的是胡人每刺狌狌一次都会让它自己说出被刺的次数,血接满一斗的时候才会停止。
《本草纲目》中狌狌和狒狒,乡村非主流又算什么
从李时珍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之前古籍传说或多或少都留存了下来,很多细节都产生了流变,被后人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风物给合理化,这种流变,就是传说的醍醐味了,值得让人反复思量。
在最初的传说中,狌狌只是能够直立行走,到了这里已经变成了拥有一对和人一样的脚,还会穿上草鞋,但是能够增强人的脚力这一点却消失了;《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知人名”、《礼记》中的“能言”和《淮南子》中的“知往”三种不同书籍中记载的不同能力,被很生动的变成狌狌会骂人祖宗十八代。
李时珍还认为,狌狌的传说混杂了其他精怪的习性,比如野女和狒狒。野女和狒狒都是传说的猿猴,其中野女因为整个族群没有雄性,所以会抢掠成年人类男性以做繁衍,
而狒狒并不是现代生物学中指的狒狒,传说中狒狒喜欢吃人,在吃人之前会先笑,又因为狌狌声音像是婴儿啼哭,所以在文学作品中狌狒常常一起出现
借喻啼笑。
能面中的狌狌
传说到了李时珍这里并没有告一段落了,反而向着东边,继续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狌狌传说往往是佛教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时,会化用一些中国的故事,来讲解佛教的教义。
有意思的是,日本佛教典籍《十律诵》中的动物寓言是按照动物脚的数量来分做两足、四足、多足和无足这几类,狌狌就直接被当成了两足动物,和孔雀、鹦鹉分在了一起,这是因为日本古人的观点和中国古人的观点不一样,在日本,猴类是被当成两足动物来看待的。
日本人对狌狌的沉迷不止于此,因为传说狌狌会喝酒,所以日本人渐渐把狌狌当成了酒神,并且把对它跳的祭祀舞蹈称为“猿乐”,猿乐就是能剧的前身,能剧中也保留了狌狌的能面,是一种面孔呈鲜红色,五官妖娆的瑞兽,表演者在扮演狌狌时,会身着华服,一手拿着清酒杯,一手拿着打酒的斗勺,围绕着一个空的酒罐或者酒桶舞蹈。至今日本的名古屋都还有祭祀狌狌的祭典。
狌狌与麒麟狮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