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贪腐形势、贪腐行为均已发生变化的当下,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穿透层层防火墙、重重迷魂阵,揪出“白手套”,查处权势人物和团体,净化政治生态,已成为当务之急
“白手套”再入视野。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称,与普通的贿赂犯罪案件相比,“白手套”类腐败案件,在定性上更为复杂,如何有效打击“白手套”类腐败新形态,又防止刑罚打击范围无限扩大,取得最佳惩治效果,值得深入思考。专家表示,涉及“白手套”类型的职务犯罪,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导致查办难度加大。
啥是“白手套”?我们知道,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与缠绕,同样体现在利益输送与利益交换中。这中间,有这样一些人,专门负责替别人把“黑钱”洗白,为非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从事“掩饰”工作的这些人和机构,就被称为“白手套”。腐败官员身边的人,司机、下属、家人,以及有私交的老板等,均有可能充当“白手套”。
在被披露的案例中,上至省委书记,下至处级干部,其贪腐背后都不乏“白手套”身影。如海南省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党组原书记刘名松案、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原区长刘毓新案中,其家人充当了“白手套”;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案中,老板扮演了他的“白手套”。
↑赵正永受审 图据天津一中院官微
事实上,“白手套”层出不穷、禁而不绝,关键就在于其高度隐秘性,这也是官员腐败行为天然的保护色。来自外部的查处力量很难穿透其中的层层迷障,或是直接查到核心的权势人物。
一方面,既然被选择充当“白手套”,那么这些家人、司机、下属或老板等,要么已经成为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要么有着高度契合的人身依附关系,若非反目,很难会主动把问题讲出来。这些年来,多地出现“情人反腐”“儿媳反腐”等现象,都是堡垒必先从内部攻破的例证。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类似委托人与“白手套”之间的关系,很难被轻松打破。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白手套”代表贪腐官员收钱办事的操作,也不再仅仅是换了一个人、一双手那么简单,而是全面复杂化、分众化、期权化。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孙德顺案就是典型的这类案例。据披露,孙德顺从不收现金,而是安排两名老部下作代理人开设了两家投资平台公司,并设计了结构极为复杂的重重掩体,两家平台公司是遮蔽在他身前的第一层“影子”;往下又设立了十多家项目公司作为第二层“影子”,项目公司和行贿企业还不是直接交易,而是双方各自再成立空壳公司作为第三层“影子”,多层“影子”公司层层嵌套;资金往来又伪装成各种貌似合法的金融产品、股权投资协议,用“影子交易”为利益输送再蒙上一层迷雾。这样,在层层嵌套中,孙德顺被控非法收受财物9.79亿元。
精致复杂的金融工具被拿来做了腐败的防火墙,足见“白手套”贪腐隐藏有多深。这对于以往仅仅从个体理解官员贪腐的认知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颠覆。然而,这就是现实,也是必须尽快破解的腐败生态。
因此,加强整治必须进一步强化权力约束,斩断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的隐秘脉络。以往我们强调官员履职必须按制度报告个人事项,这里边其实就包含了报告个人特定关系人的内容,今后还需继续深入推进这一制度。同时,对领导干部身边人不妨多一些制度性的约束,比如干部调动非必要不能带秘书、司机等。
此外,相关督查、巡视巡察等也应与时俱进,比如建立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廉政风险防控预警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国家工作人员依托“影子”银行、证券、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非法获利行为加大巡察力度等,这样也有助于查出国家工作人员背后的“影子公司”和“白手套”。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在贪腐形势、贪腐行为均已发生变化的当下,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穿透层层防火墙、重重迷魂阵,揪出“白手套”,查处权势人物和团体,净化政治生态,已成为当务之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