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因此严格意义上清朝是在1636年才正式宣告成立。不过习惯上也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 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等人并列,都算成清王朝的皇帝,称为“清宫十二帝”。
现在网上有些人说明清两代相比,清朝的十二个皇帝都是明君,要强于明朝。所谓明君,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应该就是英明、贤明的君主,具体一点就是在位期间有一定的成就,并且不能有太多的暴行。那么我们就看看清王朝的十二个皇帝是否都符合明君的标准。
努尔哈赤作为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逐步兼并了建州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并在公元1616年建立了后金。此后又夺取了辽东大部,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从成就来说,可以算明君。然而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大肆屠杀辽东汉人,暴行累累,这无疑让人有些质疑他能否算得上是明君。
皇太极继位以后,一方面加强皇权,使得清王朝的制度更为完善,一方面采用怀柔政策招揽汉人,使得不少原本在辽东反抗清军的武装力量纷纷降清,增加了清王朝的力量。他在位期间,清军多次击败明军主力,使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因此从皇太极的表现看,可以算是一个明君了。
顺治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个皇帝,因为他刚继位时年纪幼小,军政大事都由多尔衮处理,而等到他亲政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实际执政时间不长,因此并没有太多的成就可言。只能说根据顺治亲政时的表现来说,他的能力应该还算可以,具有中上水平。
康熙在位期间,先是铲除了权臣,然后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将能够威胁到清王朝统治的势力陆续铲除干净。此外康熙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笼络汉族士人,注重发展经济,使得清朝的国力大为加强。虽然说他晚年因为年纪大了,没有足够精力处理政务,导致吏治有所腐败,但是总体来说,他足以算得上是明君了。
雍正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其工作量之大,在历代君王中也属少见。他在位期间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底层农民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推行火耗归公,实现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增加了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从他的表现来看,也能算是明君。
乾隆在位期间,靠着康熙、雍正两个人打下的良好基础,还有自己的勤政,使得清王朝达到了其巅峰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当然,乾隆生活奢侈,好大喜功,而且到了晚年,清王朝的国力开始衰退,这都是他的不足之处,不过总体上还是可以算是一个明君。
嘉庆在位时,大力整顿朝堂,整肃纲纪,诛杀了权臣和珅,清除了他的党羽,并且黜奢崇俭,力图扭转清王朝的颓势。但是嘉庆的所作所为效果有限,并未能缓和国内矛盾,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显然,不够资格称为明君。
道光生活简朴,而且处理朝政也算勤快,但是因为能力有限,和他父亲嘉庆一样,没能改变清王朝的颓势。更为糟糕的是,他在位期间爆发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显然也不够资格称为明君。
咸丰继位以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重用敢于任事的肃顺等人,希望能重振纲纪,此外还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以应对太平天国起义,应该说有一定的建树。然而他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清政府还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力进一步衰弱,他自然没资格算明君了。
把这两位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经历比较相似。同治、光绪在位期间,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国力一度有所回升,史称“同光中兴”,看上去他们似乎有所作为。然而同治、光绪两人都是幼年继位,这一系列改革主要是靠摄政的恭亲王奕訢完成的。他们成年以后,也基本没有什么实权,真正自己实现的成就基本没有。更何况这段时间内,清王朝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同治、光绪当然也不能算是明君。
宣统就更不要说了,1908年他继位的时候只有三岁,到1912年2月12日退位的时候,都没成年亲政,始终没有任何建树,也没资格算明君。
综上所述,清王朝十二位皇帝中,能确认是明君的只有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四位,宽泛一点算的话,也就加上努尔哈赤和顺治两个,其他六个肯定不够资格,总体来说最多只有一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