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造就了一代优秀表演艺术家。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从前,中国评剧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13号,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
中国评剧院中的代表有白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小白玉霜、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喜派创始人喜彩莲、花派创始人花月仙,以及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等都成大家,各领风骚,中国评剧院的老院长胡沙将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以及李忆兰称为中国评剧院'五大名旦'。
喜彩莲、花月仙在解放前就已经成名,只是后来多为配角;而新凤霞和李忆兰都是解放后成名的。
喜彩莲12岁进剧班,艺术上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17岁挑班主演。30年代初,评剧在天津崛起,一代女伶纷纷出现在评剧舞台上。年轻的喜彩莲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等时装戏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喜彩莲的表演妩媚多姿、烂漫天真、艳而不荡,不以低级趣味迎合观众,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熟悉评剧的天津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她在天津连续演出三个月,演出了名气,打出了影响,从此确立了喜彩莲评剧主演的地位。还是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形成了评剧的'喜派',而著称于剧坛。
花月仙先生,原名张筠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成名。1930年后在天津、北平、河北、山东等地演出。1953年,花月仙从天津调入北京市评剧团担任主演,1958年,花月仙随北京市评剧团进入中国评剧院。专长评剧青衣、老旦,代表剧目有:《珍珠衫》、《刘云打母》、《桃花庵》、《杨八姐游春》、《唐知县审诰命》等传统戏,更在《夺印》、《向阳商店》、《南海长城》、《高山下的花环》、《野马》等现代戏中担任重要角色。
在中国评剧院,这'五大名旦'的排名顺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五十年代初期戏单上看看排名:
1951年3月14日在北京三庆戏院,新中华评剧工作团首次公演,小白玉霜、喜彩莲主演
《小女婿》,排名小白玉霜在喜彩莲之前。
1957年2月12日在北京大众剧场,中国评剧院演出广告,筱白玉霜喜彩莲席宝昆李义庭小王万良花小仙鸿云霞陈少舫《桃花庵》,(原定筱白玉霜饰窦氏,因患急病不能上演,改由爱丽君代替演出。)喜彩莲饰陈妙常排名在后;当换爱丽君饰窦氏时就排名在后,喜彩莲饰陈妙常则提到首位。
1959年5月3日在北京大众剧场,中国评剧院一、二团合演《金沙江畔》,演员有筱白玉霜、新凤霞、张德福、马泰、席宝昆、赵连喜、喜彩春、魏荣元、王凤文、李梓森。
《金沙江畔》是评剧院两团合排的唯一一出戏,云集了剧院各路精英。小白玉霜同样居于领衔位置。
1962年4月14日在北京大众剧场,中国评剧院二团演出《打狗劝夫》,演员是筱白玉霜、花月仙、陈少舫、孟雨田、纪月亭。
这是小白玉霜和花月仙联合主演为数不多的一出戏,在二人同台的其他剧目中,花月仙多演配角,如《秦香莲》之国太,《李双双》之孙有婆。
1962年10月1日在北京北展剧场,中国评剧院一团演出《苦菜花》,李忆兰、新凤霞、张德福、李德明、王度芳主演。
1963年8月7日在北京大众剧场,中国评剧院一团演出《花为媒》,主演是新凤霞、李忆兰、赵丽蓉、张德福、袁凤霞。
新凤霞、李忆兰合演剧目,二人的名次基本上是按戏份排序的,互有先后。
由此可见,在'五大名旦'当中,小白玉霜具有的影响力最大,号召力最强,其名列各家之首,成为这个时期中国评剧院,北京评剧界乃至全国评剧界的领军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