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战,不被所有国家看好的志愿军出乎预料地打败了常年称霸世界的美军,其中最能体现我国军威和声威的就是上甘岭战役。这一仗比二战的最高水平激烈,志愿军以极其惨烈的代价取得胜利后,美国人对这场经典战役研究了几十年。
我军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出自这场战役,那个以血肉之躯挡住敌人机枪口的年轻战士的身影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前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共有290余万,其中荣立各级战功和英雄、模范称号的有三十多万人,只有两个人被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1949年中江县解放后,黄继光家中一贫如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分到了房子和田地,他内心对党和解放军十分感恩,积极地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
朝鲜战争打响后,新中国“小米加步枪”的战斗装备根本无法与美韩军队先进的飞机大炮匹敌,新中国只能使用“人海战术”,当征兵队伍来到中江县后,黄继光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
黄继光的母亲给他戴上了一朵大红花,鼓励他到战场上多杀敌人,报效祖国。黄继光带着母亲的期冀和对报国的向往成为了45师135团2营6连的通讯员。
虽然入伍时的黄继光不识字,但他学习得十分认真,每天随身带着他和战友合买的蓝墨水,直到牺牲时那瓶墨水都还在他的挎包中。
1952年4月,黄继光来到五圣山的前沿阵地,由于没有分配到作战任务,黄继光继续学习,并在三个月后加入了共青团。1952年10月14日,美军开始对上甘岭的进行攻击。虽然上甘岭阵地在地图上微不可见,却是插入敌人阵地前沿的一把钢刀。
美军派出两个师的兵力对这里进行围攻,飞机和炮弹一刻不停地往下抛洒。志愿军顽强抵抗了四个昼夜,两处高地还是被美军占领,所剩无几的志愿军被迫退守坑道。
10月19日晚上,45师只剩下最后六个连,师长崔建功将所有干部下派一级,集中对597.9高地发起争夺战。已经成为2营参谋长通信员的黄继光就在这时跟着到了6连所在的阵地上。
敌人在597.9高地上构建了12个地表阵地,6连在两个小时的血战后拿下了6号阵地,连队人数损失一半,等攻下5号阵地后,6连已经所剩无几。2营参谋长张广生带来了一个排的兵力进行增援,很快就在敌人疯狂的扫射下被打光了。
这时6连加上黄继光和参谋长也只剩下16个人,然而上级向6连下达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天亮之前摧毁敌人的暗堡,保证后续部队的作战行动,否则前功尽弃。
万福来将仅剩的9名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全部将他们编为6班的战士——那个战斗伊始就全部壮烈牺牲的尖刀班,对敌人的地堡实施爆破。然而三个小组尚未接近敌人的地堡就全部牺牲,无一生还。地堡内不停飞射出来的子弹像一张大网,万福来等人根本没有机会掩护。
眼见着所有的战士都牺牲了,万福来和指导员当即就要冲出去,黄继光爬到他们身边,主动申请出战,6连的另外两名通讯员肖登良和吴三羊也一起爬过来。
于是黄继光成为六班新的班长,带着这个英雄班的称号和肖登良、吴三羊一起带着炸药向敌人的地堡冲过去。敌人的火力网十分密集,黄继光三人交替冲锋,炸掉了两个暗堡。正面掩护的吴三羊却突然倒下,右侧的肖登良拿起机枪掩护,也被打成了重伤。
万福来和指导员都冲到了距离敌人的暗堡只有五十米的地方,拿起机枪为黄继光掩护,黄继光趁此间隙冲到了距离敌人只有十米的位置,把一个手榴弹扔进了地堡,仅仅炸塌了地堡的一角,自己却突然倒下了。
万福来正要冲上去,又看到黄继光缓慢地向前爬动。这时志愿军的增援部队已经上来,趴伏在万福来的身边等待冲锋,所有人都等着黄继光再次向敌人的暗堡扔去手雷,但黄继光最后一颗手雷已经扔出去,他缓缓地爬到暗堡的射击死角,费力地向身后招了招手,便拽着沙包站起来,扑向了敌人的枪口。
身后的万福来等人亲眼看着黄继光用他并不宽阔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敌人原本暴厉的射击变得闷哑。志愿军们趁着敌人射界和视线都被挡住的瞬间发起冲锋,万福来等人跑到黄继光身边,把所有的弹药都扔进了地堡里面。
消灭敌人后,万福来和指导员把黄继光抱下来,已经被子弹打穿整个上半身的黄继光双手还紧紧地抓着沙袋,即使血都流干了依然保持着挺立的姿势。
黄继光英勇牺牲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志愿军部队,军部追授他为“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以身堵机枪的事也登上了报纸。万福来在医院里养伤时听到黄继光仅被追为“二级英雄”之后,托同病房的战友帮自己把黄继光请战、牺牲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一份真实而又催泪的材料被交到志愿军总部。
总部核实后,认为黄继光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举动堪称全军表率,决定重新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时至今日,获得人民军队最高功勋军人只有两个,在黄继光之前,有个叫做杨根思的连长获得这项功勋,黄继光也被称为“杨根思式”的英雄。
杨根思出生于1922年的江苏省泰兴县的羊货郎店,本名叫做羊庚玺。他的父亲因被地主逼迫而死,家庭的重担压倒了他的母亲,让她患上了精神失常,不久后也撒手人寰。
杨根思6岁就跟这哥哥一起生活,11岁到上海的工厂里做童工。然而工厂效益不好,每天挣的工钱都不够兄弟俩填饱肚子。1942年工厂倒闭,杨根思兄弟俩又回到家乡,杨根思听以前的小伙伴讲了很多新四军抗日的故事,决定要跟着共产党一起干。
1944年3月参军时,他的名字“羊庚玺”被听成了杨根思,于是“杨根思”三个字便成为了人们永远怀念和致敬的一个名字。
杨根思入伍后成为新四军三连九班的战士,一上战场就从敌人手中缴来了一支枪。他在战斗中提出了传颂至今的“三不信”名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句话成为他在战场上冲锋在前的座右铭,带领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立功。
内战爆发后,解放区泰安的伪军收到了蒋介石的密令,坚决不肯投降,打算等国军部队过来后,直接纳入国军的战斗序列。于是新四军对泰安发起了攻击,伪军层层败退,最后西关的天主堂。
杨根思的脸部在战斗中被子弹打得血肉模糊,班长把他的眼睛一起包扎了起来。但杨根思并没有离开战场,被蒙住双眼的他反而将手榴弹全部命中目标。
1947年1月的齐村战斗中,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进了敌人的碉堡里面,高喊着:“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俘虏了一个排。淮海战役中,杨根思已经成为三连三排的排长,三排歼灭了同样数量而拥有重武器的国军,杨根思先后被授予华东一级和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根思还参与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因战功突出而成为三连副连长。1949年5月27日的早上,解放后的上海人民看到国共结束战斗的解放军战士们抱着枪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两边,没有一个人愿意打扰群众。
这支部队就是杨根思所在的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一纵队,后来成为第九兵团的20军。
1950年9月,28岁的杨根思作为“全国战斗英雄”到北京参加全国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接见,还在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大典。
不久后,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第九兵团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杨根思就是20军58师172团3连的连长。不过杨根思从北京回到部队时,第九兵团已经抵达山东,杨根思赶紧带着连队去追,进入朝鲜时,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已经打响。
与上甘岭战役齐名的长津湖之战,是杨根思参与的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
这一年朝鲜的冬天罕见地出现了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志愿军的口粮运输线也被美军飞机截断。部队里只有被冻得硬邦邦的土豆,战士们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杨根思把营部发给的土豆全部分给下面的战士,自己忍受着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折磨。
东线的志愿军部队把联合国军诱入预定战场后,很快就取得了战争优势。1950年11月27日,美军陆战1师和第7师进入预定战场,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下令20军和27军再次对美军进行反击。
经过一夜激战,美军被分割包围在下碣隅里、柳潭里等地区,杨根思带着一个排负责在下碣隅里1071.1高地上的小高岭阵地伏击。1071.1高地就在公路的一边,上面的雪层覆盖了趴伏着的志愿军,除了头和枪,他们几乎完全陷在雪窝里。
从这里经过的是美军王牌陆战1师的部队和部分英军,其配备的装备远不是志愿军可比,掩护美军撤退的还有空中的飞机和各种坦克、高炮。
在美军飞机炮弹交加的轰炸下,小高岭阵地的防御工事已经完全被摧毁,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士兵,每次都等到美军距离自己只有30米的地方才开始射击,顽强地抵抗了美军的8次进攻。
但这8次进攻几乎打光了杨根思率领的一个排,在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之前,阵地上只剩下包括杨根思在内的5个人,其中还有一名战士受了重伤。杨根思让班长把已经没有子弹的重机枪带走,另外一名战士则负责送走重伤员和报信,只身一人留下来同美军战斗。
副班长不肯离开,在敌人的第9次攻击中牺牲,40多个敌人冲上来时,小高岭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阵地下面是不断轰鸣的坦克,顺着雪地爬上来的美军全部荷枪实弹,杨根思将阵地上所有的弹药都抛向敌人,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五公斤的炸药包。
当敌人快要抵达顶峰时,杨根思直接拉开引线,抱着炸药包冲进了敌人的队伍中,随着巨大的轰炸声,杨根思和敌人同归于尽。3连的杨德盛距离小高岭阵地不到200米,远远地看见了杨根思那边的火光,并亲眼见到自己的连长杨根思牺牲。
12月26日,《新华日报》对杨根思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和赞扬,志愿军总部也给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他“特级英雄”的称号。为了表彰杨根思的牺牲和贡献,我国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连队“杨根思连”也出现了。
这些荣誉已经不能给杨根思带来任何感触,他的英魂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但勋章让世人记住了这个视死如归的英雄,他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后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杨根思做到了他说的那句“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祖国,以身许国”的含义,用他的担当撑起了军人的士气和祖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