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到宣城,自然是要去敬亭山。
敬亭山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城北水阳江畔。实话实说,此山并不高旷,缺乏一座名山应该具备的视觉冲击力。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要开列出那些吟咏过敬亭山的历代名人,足够叫人惊讶。谢朓、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汤显祖、姚鼐等,如此一长串的名单,哪个不是声名赫赫?特别是李白先后七次登临敬亭山,留有诗作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穿过矗立山口的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一步步踏着古昭亭幽绿的台阶而上。山中并无独特景点。庐山有险峰,黄山有奇松,都是以天下绝景著称于世。敬亭山没有嵯峨峥嵘的奇石怪岩,没有苍翠馥郁的青松古柏,没有柔婉的溪流、清洌的山泉和如霆如雷的飞瀑……平平常常的敬亭山,却让李白发出“相看两不厌”的感慨。
太白独坐楼——敬亭山之灵魂。当年李白是否在此独坐,已无从查考,只能想象当年李白“独坐”此地,看着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禅家有妙语: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李白在此逗留的两年间,纵意游历、探奇、酬唱、怀想……用浸透生命力和情感浓度的生花梦笔,发现并赋予这方山水横亘千古的诗情画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衬出人之无情。
站在太白楼上,向远处眺望,虽隔千年,隐隐中却有一种“人生相逢路八千,却因雾锁不相逢”的奇妙感觉。想象当年,诗人就是从这里出发,遍游皖南山水佳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黄山他到过,“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九华山他爬过,“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的石壁山他登过,“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石台秋浦河他亲历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宣城清溪他欣赏过,“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新安练江他目睹过……屐履所及,皆有吟咏,奠定了唐朝山水诗的文学史地位。
敬亭山上有一亭——望江亭。亭上有一楹联:仰观俯察,山色水光,眼前恰似江城画;古往今来,骚人墨客,耳际依然李谢吟。这其中的谢,是指谢朓。当年,年仅32岁的谢朓因遭政敌谗毁,被迫离开京城,赴宣城就任地方长官。
谢朓到了宣城,即被“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的山城景色深深吸引。其在《宣城郡内登望》中写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诗人在郡内登高望远,暮色中,陵阳山绵延起伏,春谷水曲折蜿蜒,山水之间,屋舍人烟时隐时现,一幅苍茫辽阔的冬日水墨宣城图就呈现在眼前。“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谢朓在宣城起楼筑亭,公务之暇,每每游憩于此,春赏“余雪映山”,夏吟“木转成帷”,秋诵“荷渐如盖”,冬瞰“峥嵘平陆”。宣城秀丽的山水激发了谢朓的诗情,慰藉了他的心灵。
200多年后,53岁的李白穿越漫长的时空,风尘仆仆,来赴奇山异水的盛宴。无论是“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还是“池花春映日”的谢公亭、“绿竹助秋声”的宛溪馆……凡当年谢朓登临览观之所,李白一一前往凭吊,他愿与谢朓心灵相逢。以屐履为笔,以文辞写心,以情感着色,描绘着这方灵山秀水。敬亭山这才有了“江南诗山”的美号。
冬日天短,此时西边的太阳越走越淡,敬亭山如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我沿着小径往山下走,耳边是归鸟悠然的脆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