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觅五年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很多人对国军的评价。
“九一八”事变后,妥协加妥协,溃败再溃败,一退再退,一败再败。
历史看似很怪诞,但从来都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国军组建数个战区,一个卫戍司令部、一个绥靖公署、一个行营以及直属部队,完成抗日力量上级架构。
图片不清晰啊。。。。对付着看个大概吧
今天,小编整理抗战初期各个指挥机构BOSS们的共性简历,供大家参考。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07.12-1908.12),负责平汉路方向。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07.12-1908.12),负责山西方向。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负责苏浙方向。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早年留学,就读于东京振武学堂,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负责两广方向。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广西陆军速成学堂,负责津浦线方向。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曾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东京振武学校,曾任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副长官朱绍良,曾就读于日本振武学校,1916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陈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闽绥靖公署主任:陈仪,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就是这个破学校啦
小编在他们相同点都加粗,那就是大多国军高层都曾在日本留过学,尤其是军事指挥员在日本军校学习过。
另:未加粗的的军事院校,大多由留学日本归来的人创建或担任教员、校长。
自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虽然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陷入低潮,但向西看、学西方的观念并没有断绝,公派留学不降反升。
甲午战争后,国人突然发现,其实不必远渡重洋,我们的身边有一个国情和我们更加相似的国家,学起来更加方便,因此学东洋成为大势所趋。
而细心人都会发现,西洋更多学科技,东洋更多学军事!
远渡重洋寻找救国之道
因此,辛亥革命以来,大批从日本各个军事院校毕业的有志青年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直至成为中坚军事力量。
这里,小编并非阐述由于留日,才导致亲日。而是得出一个结论:自中日开战以来,国军大批亲日派是有源头可查的。一方面,孙先生的反清复明计划一直得到日本大力支持,而后续成长起来的国军骨干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援助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日本是可以依赖的。
另一方面,从具体作战看,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近代我军训练法规(操典)大多参照日本,且是旧版。弱点、短板对日军来说一目了然,因此一次次三比一、五比一、十比一仍然被打得落花流水也在情理之中,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被生生克制了。
从正面战场看,经苏联教员在黄埔军校培训的指挥员显然更能一战,这不仅是老蒋厚此薄彼装备的差异,更多是作战理念的区别,让古板的小日本摸不着头脑。
从这个角度看,说我党是抗日的砥柱中流毫不为过,老人家一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将被操典克制的中国军人拉出深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今天我们谈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参照强国军事架构时,也必须形成自己的军事理论,否则,装备再先进,也是会跟在别人后面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