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直属。校本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另有珠海、深圳两个校区。
二:学校简史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孙中山先生因故未能到场,但为该校写下十字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辞世,3月24日廖仲恺先生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模仿法国的大学区制度,在武昌、武汉及杭州新设立三所中央级的中山大学,该校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复名国立中山大学。
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该校法学院。1938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也并入。
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迁徙,学校先后迁至云南、东江、连县、仁化等地。1945年学校迁回广州。
1950年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中山大学。
1951年时任中大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致信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决定从当年起将中山大学校庆日由11月11日改为孙中山先生诞辰11月12日,宋庆龄回信表示赞成。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分别并入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天文学系、地质系、人类学系、哲学系分别并入南京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及北京大学。同时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院校的文理院系被并入,形成新的综合性中山大学。
1953年高校第二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并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系并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
1999年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珠海校区,率先开创异地办学模式。
2001年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15年深圳校区获教育部批准建设,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园的基本办学格局。
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着力发展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各校区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共同支撑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办学权)141个、在招本科专业94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6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
四:师资
现有院士(含双聘)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五:报考注意
在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一般按照不超过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数的120%调档;在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一般按照不超过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数的105%调档。在平行志愿批次,已投档至中山大学的考生,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均不退档。
学校调档时认可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同一考生如有多项政策性加分,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且原则上加分不得超过20分。对已进档考生,学校按分数(投档成绩)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
除强基计划、外语类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保送录取运动员、艺术类专业外,学生在一至四年级均可申请转专业。
六:优势专业
1: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2: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学、工商管理、英语语言文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神经病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外科学(普外)、基础数学、眼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耳鼻咽喉科学、逻辑学、肿瘤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卫生毒理学、人类学、药理学、中国古代文学、行政管理
3:第四轮学科评估:
生态学 A+、工商管理 A+、马克思主义理论 A、公共管理 A、哲学 A-、中国语言文学 A-、中国史 A-、数学 A-、物理学 A-、化学 A-、生物学 A-、基础医学 A-、临床医学 A-、药学 A-、法学 B+、应用经济学 B+、理论经济学 B+、社会学 B+、民族学 B+、外国语言文学 B+、地理学 B+、海洋科学 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环境科学与工程 B+、口腔医学 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B+、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B+
七:附属医院实力
中山大学拥有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其中7家为综合性医院,3家为专科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排名前三,附属口腔医院在国内排名前五,中山眼科中心在多个榜单中眼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