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优化调整了疫情防控措施。当下面对奥密克戎病株的传播风险,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做好个人防护。
说到疾病,事实上人类与疫疾的斗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疫疾的记载。可见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对疾病的认知及与疾病的抗争从未停止过。
甲古文中的“疒”与“疾”
疒(拼音:chuáng、nè),非通用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非常生动形象,字形像一个人生病盗汗躺在床上的样子。“疒”字常作汉字偏旁部首。
《說文解字·疒部》:人有病痛而倚靠休养的樣子。「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
“疒”部字例:疫、疟、痨、痴等等。疒,甲骨文简化成一个人躺在床上。篆文简化字形,在“床”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躺在床上。“疒”后来只作偏旁。
疾(拼音:jí)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这个字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其字形像人腋下中箭的样子。本义当为伤病、外伤,疾病应是其引申义。由于“疾”字中含有“矢”,“矢”离弦后给人以迅速、急速的感觉,所以“疾”引申出“快”、“急速”的意思。由于人受箭伤或生病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此外还有祸害、缺点、疾苦、憎恶、担忧等引申义。
关于“疾病”的甲骨文记载
甲骨文中通常会把“疒”字放在表示身体部位的文字前,根据患者的病发症状或病灶所在部位诊断、表述疾病的名称,通常直接称“疒某”,如“疒目”“疒首”等,一共记载了40多种病名。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所用的文字,内容涉及田猎、战争、年成、气候、疾病等,真实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社会面貌。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人体和疾病的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5万余片,其中与疾病相关的约323片、415辞。
【关于瘟疫】
中国近代对甲骨文研究影响最大的、号称“甲骨四堂”的四位著名学者,分别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其中,董作宾在其著作《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中,破译了一段有关疫病的甲骨文,其意为:巫师在日期为甲子的这一天占卜,问的是“商王武丁是不是得了瘟疫,这次瘟疫会不会大幅度扩散”。
此外,董作宾在《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中提到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乎比疫,正?”之类的文字。他认为这里的“疫”是“民皆病”的意思,这句话是巫师在占卜时的发问:“传染病(疫)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正)?”
这些可以说明在殷商时期就曾经出现过多次流行瘟疫。
【商朝人应对疫疾的措施】
从甲骨文记载中可以看到有占卜、祭祀等消极疗法,也有针刺、灸疗、隔离等积极疗法。甚至我们在一件青铜器上还找到了商朝人使用的草药遗存痕迹,可见中草药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
有个字,形象到让人牙疼
除了“疒某”,甲骨文中也出现了一些表现特定病症的字,如“龋”(qǔ),部首是齿部,意思是龋齿如牙齿发生腐蚀的病变,在牙面上形成龋洞,逐渐扩大,最后可使牙齿全被破坏,或是患这种病的牙。甲骨文中的“图片”表示龋齿,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首个有关龋齿的记载。
(来源:殷墟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