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在古城西安的一个工地上,忽然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民工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奇特的石碑。
这个石碑用黑色大理石制成,高大厚重,有三米多高,重达两吨。
碑额上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醒目大字,旁边有飞云和莲台烘托着一个十字架。
更奇特的是,碑文以中文为主,其中夹杂着一种奇怪的文字。
此事轰动了朝廷。经过一群学问深厚的文士们考究,才揭开了这个石碑尘封的身世。
盛唐时期,与当时许多地区都有往来交流。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秦(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拜谒唐太宗,受到礼遇。
随即,唐太宗准其传教,在京城长安的义宁坊建筑波斯经教寺(后来改名为大秦寺),宣讲教义。
阿罗本传播的,是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教派的教义。
聂斯脱里(Nestorius)是叙利亚人,曾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因持异见,而被排斥。
随后,他的追随者在波斯(今伊朗一带),成立了一个教派—聂斯脱里教派,也被称为东方亚述教会。
由于受到唐太宗的高规格礼遇,阿罗本传播的经教就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加之受到唐朝历代皇帝的重视,因而在唐朝颇为兴盛。
唐朝建中二年(781年),教徒信众们在长安的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碑文记述了自唐贞观九年至此期间,在中国的流传情况以及教义教规。
碑文内容由大秦寺僧人、波斯人景净撰稿,再由当时的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写,然后由工匠镌刻上去。
因为这个教派的创始人聂斯脱里(Nestorius)是叙利亚人,因而碑文中夹杂着一般中国人看不懂的叙利亚文。
碑文中有“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也即,这个脱胎于基督教、创立于波斯的宗教流派,被唐朝人称为“景教”。
约六十年后,公元840年,李炎继位为帝,即武宗。他有志于励精图治,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
武宗笃信中国本土的道教,而当时佛教盛行,全国寺院泛滥,拥有大片土地和僧众。
于是,武宗下诏拆毁全国的佛寺,没收其土地,下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由此,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和兵员。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
景教传播受此影响,遭受重创。于是,教徒们将“景教碑”偷偷地埋入地下。
它在地下沉睡了约近八百年后,至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被偶然出土,重现天日。
随后,这个奇特、巨大的石碑被搬运到附近的金胜寺内,树立起来供人们瞻仰。
“景教碑”出土的消息传开之后,当时在中国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十分兴奋,如获至宝。
因为,景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景教碑”则是这个史实的最早见证物,且具有唯一性。由此它被认为是基督教传教史上最重要的石质文献之一,被基督教人士视为神圣之碑。
当时,在中国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准备把此碑作为重要礼物,运送到罗马教廷所在地、教宗国的中心梵蒂冈。
因为此碑高大厚重,不便于运输,于是它们竟想把它分割成三块运送。但是最终未能得逞。
西方宗教、文化人士们争相寻访此碑,传拓碑文。
此事很快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一些欧洲学者大造舆论,呼吁将“景教碑”运往欧洲保管。
清朝咸丰年间,金胜寺主建筑因战乱被焚毁,“景教碑”则暴露于荒野。
到20世纪初,丹麦人傅里茨·荷尔姆(Fritz Halms)来到西安,企图以三千两银子买下此碑,运往欧洲。
当地官府和民众获知后,进行了阻止。最终荷尔姆放弃了原计划,但得以复制一通石碑,运回了欧洲。
荷尔姆回到欧洲后,又复制了一批此碑,十分抢手。
如今的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朝鲜金刚山长安寺以及梵蒂冈的“景教碑”,都是以此碑复制。
当时清廷官员逐渐意识到此碑的独特价值之后,陕西巡抚曹鸿勋下令将其搬运至西安碑林保管。
西安碑林积聚收藏着一批历代碑石、石刻造像艺术品。“景教碑”入藏此处,算是找到了安身之所。
从而,在西安碑林乃至中国众多的现存石刻艺术品中,“景教碑”可以说是国际知名度最高的。
2002年,它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也即跻身于“国宝级”文物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