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这一句《三国志》对周瑜的介绍,却导致周瑜籍贯出现两个版本:一是说安徽合肥庐江县人,一是说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人。舒城和庐江为“周瑜故里”的争论已有多年。而舒城县日前把三里河路经更名为“周瑜大道”再次引发人们对“周瑜故里”的关注。那么,周瑜到底是哪里人?
三国名将周瑜,其籍贯哪里、究竟何方人氏?从相关史料所知,早于清朝始,相毗邻的庐江、舒城两县便开始了周瑜籍属之争。虽说双方都没有留下相互争辩的具体文字,但在现存的清康熙、雍正、光绪等版本《庐江县志》和《舒城县志》中,两县均以周瑜为本县历史人物立传入志。一说“今庐江县人”,一说“今舒城县人”。
时至当代,周瑜籍属之争方兴未艾。庐江、舒城两县,除了在续修地方志书中,继续将周瑜列入本县历史人物载入各自县志中的“人物篇”,并相继成立了“庐江周瑜研究会”、“舒城周瑜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舒研会”),对周瑜生平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活动,以佐证周瑜籍贯所属。
两地搜集证据证明“周瑜故里”姓“庐”还是“舒”的同时,还展开商标抢注竞赛。
2010年5月,舒城县向国家商标局申请44件涉及“周瑜故里”的系列商标。庐江县提出异议,并于2011年2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45件涉及“周瑜故里”系列商标,彼此拉开商标战。2015年,安徽省政府出面举行专题协调会,并决定对两地周瑜文化研究会的“周瑜故里”相关商标不予注册。
至此,两地“停战”。但关于“周瑜故里”的争论和考证,仍在继续。
◆史书记载周瑜为庐江人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东汉末庐江郡舒县人)。在有关申报“周瑜故里”商标注册中,“舒研会”强调的重要证据之一:“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陈寿是西晋时期人,他所记载的周瑜庐江郡舒县人,是指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人,而不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
从这段记述中,“舒研会”告诉我们三个层次的小问题:
其一,认同《三国志》所载的“周瑜……庐江舒人”即为“周瑜……庐江郡舒县人”;其二,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建置中,有汉朝(西汉、东汉)“庐江郡舒县”和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人,他所记载的庐江郡舒县,是指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舒县,而不是汉时的庐江郡舒县,属于当代人记载当代的地理。
对此,汪德生在《黑龙江史志》杂志发文认为,“舒研会”对其一、其二两项的阐述是准确的、符合史实的。但第三项就值得商榷了。
舒县、龙舒县,均始置于西汉。《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当时的庐江郡下辖12个县,有舒县、居巢县、龙舒县等等。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兼郡治;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
东汉,沿西汉旧制。永平元年(58)四月癸卯,明帝封楚王刘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改龙舒县为龙舒侯国(县级建置,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咸熙二年(265)十二月,西晋代魏,复置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
“朝代变更,陵谷推迁。”几经沿革,《旧唐书·地理志》注舒城:“取古龙舒县为名”;《江南通志》载“舒城为汉龙舒县,汉舒县为今庐江县。”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其史料价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另外,《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十·(清)黄云修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记载:“庐江郡龙舒,今舒城……舒,今庐江……周荣,舒人,举明经,有传。周兴,荣子,举孝行,尚书郎。周景,兴子,辟将军府。周尚,舒人,丹阳守……周瑜,舒人,有传。”
通过上述志书和相关专著的记载,已经清晰明了汉舒县、龙舒县与今庐江县和舒城县的历史沿革。即:汉舒县,今庐江县;汉龙舒县,今舒城县。特别是《续修庐州府志》所载文字,更是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两点:一是龙舒即今舒城,舒即今庐江;二是当时庐州府管辖合肥县、庐江县、舒城县、巢县和无为州,《续修庐州府志》把周兴、周景、周尚、周瑜等周氏名人列入“舒人”(庐江县人),而非“龙舒人”(舒城县人)。
◆30多位史学家论证周瑜是舒城人
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周瑜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周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近30多位秦汉史、魏晋史专家学者,着重讨论了与周瑜相关的史实,汉魏时期庐江郡舒县的周氏家族,以及汉魏时期的舒县地域文化等相关议题。与会专家以翔实史料,从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家族传承、地理变迁等角度,深入详尽地论证了周瑜为舒城人的史实。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周瑜故里的舒城县,应着力打造周瑜文化品牌。
2015年3月,舒城县周瑜文化研究会在河南省固始县发现两套旧版《周氏宗谱》,其中一套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修编的,一套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编的。通过这两套《周氏宗谱》,能够更进一步证明周瑜故里在舒城。宗谱上记录了周瑜后裔周念七等从舒城迁到江西湖口居住,周念七的部分后人又迁回舒城的情况。宗谱上的《周氏分迁地名图》和《念七公本传》记载的周瑜后裔的迁移情况,与在安徽舒城及宿松等地发现的《周氏宗谱》上记载完全一致。这两套宗谱为研究周氏宗族的分布和周瑜后裔的迁移情况,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安徽舒城,自古就有诸多的周瑜遗址、遗迹,历代相传,至今犹存。有舒城干汊河镇的周瑜城、练三墩、摩旗墩、牧马旧市,百神庙镇的周公渡、白马宕,晓天镇的读书楼、钓鱼台,棠树乡的九连墩、棋盘石、磨刀寨,阙店乡的将军庙,张母桥镇的将军山、马游(饮)山、磨旗墩,万佛湖镇的大马场、栲栳山,城关镇的周瑜桥等20多处。
据有关史志记载,周氏世居舒城。东汉后期,孙坚兴兵讨伐董卓,移家舒城。周瑜与孙坚长子孙策同年所生,遂结为兄弟,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之,并将南宅让给孙策一家居住。建安三年孙策亲自接周瑜渡江,授其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孙策称赞他“英俊奇才”,吴人皆称周郎。
周瑜城,位于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镇瑜城村。此为24岁以前的周瑜在家乡修建的兵营,供练兵习武及驻军之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杭埠河故道经此,是舒城县城去大别山区的咽喉要道。周瑜城为土城,正方。这里丘陵起伏,长宽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积104亩,四周是土筑城墙,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相对称的宽六七米的城门。原建有兵营、养马场、周瑜井、拜母堂、净梵寺、古塔等。
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土墩,名曰“练三墩”,传为当年周郎练兵牧马处。这是24岁的周瑜为演兵布阵而人工堆筑的。这三个墩子南北向一字排开,北边的土墩为主墩,最大,上可盖房屋百间,现在是大墩粮站。中间的次之,西边的又小一点。每个墩子之间相隔约20米左右。可惜的是,南边两个稍小一点的土墩子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改造成农田。
“牧马旧市”,位于周瑜城南,据清光绪《舒城县志》,在干汊河镇瑜城村。牧马旧市为东吴名将周瑜训练兵马的场所,也是人们买卖马匹的地方。旧市位于周瑜城之南,原龙舒河(今杭埠河)之北的故道上,是一片广阔的冲击平原。当年,年轻的周瑜率领部队驻扎于周瑜城、摩旗墩、练三墩等地。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此买卖马匹,形成一个庞大的马匹交易市场。从而形成了舒城古时候“牧马旧市”的一个壮丽景观。周瑜城及练三墩,古称“牧马旧市”,为昔日“龙舒八景”之一。
◆周瑜葬于何处
除了周瑜故里,周瑜墓也曾存在争议。
因为时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所以历来对于“周瑜墓”地点的说法不一。《三国志·周瑜传》对于周瑜的病亡及其丧事有这样一段记载:“(周)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時年36。(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这里虽未明确周瑜葬于何处,但提及了几个地名,如病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丧当还吴(吴指吴郡,今江苏苏州)、迎之芜湖(今安徽芜湖),而这些地方都被后来史乘、方志演绎为周瑜墓的所在地,是非真假,今已难辨。
据唐朝梁肃所作的《周公瑾墓下诗序》和陆广微所撰《吴地记》记载,周瑜墓位于苏州,“周瑜坟,在县东二里”。陆游所撰的《南唐书》记载,周瑜墓位于宿州,“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而据明朝《一统志》记载:“周瑜墓在庐江县安丰乡”。明正统七年(142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清《庐江县志》又载:“周瑜之妻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清咸丰年间,墓地被毁。1926年和1942年,周瑜墓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周瑜、小乔墓均在今庐江县城内。周瑜墓前有“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为明正统七年(1442)立。
直到1989年春,安徽省文物管理局召开有关专家论证会,对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安徽庐江、巢县、舒城、宿松等地的周瑜墓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论证,取得一致意见,确认安徽省庐江县的周瑜墓为周瑜首丘之地。1989年5月,周瑜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当地有关部门已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读者报全媒体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