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某某人敢于坚持原则,批评人不讲情面,于是被人戴上“苛刻”的帽子,而那些处事圆滑的“老好人”却得到了“宽容”的美称。为营造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很有必要界定宽以待人与坚持原则的边际,为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撑腰鼓劲。
在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中,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一种做人的境界。《庄子·庚桑楚》中讲:“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就是说,不能容人的人就没有亲爱,没有亲爱的人就弃绝于人。明代学者薛瑄讲:“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清代郑板桥《沈凤》中“良苗也怕惊雷电,扇得和风好好吹”的诗句,则启迪人们应当以宽容和气的态度待人。
古人在教诲人们待人宽容的同时,总不忘强调做人要讲原则。我国古代虽无“原则”一词,但为人处世要有原则的思想却早已有之。《论语·为政》中所说的“人心所欲,不逾矩”的“矩”就是规矩、法度、原则之意。屈原在《离骚》里讲的“循绳墨而不颇”一句中的“绳墨”,原意就是匠人以绳墨打直线的工具。屈原以其喻指规矩和法度,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应遵循的原则。可见,原则是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是一个人应该确立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宽以待人与坚持原则,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只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方法为遵循,是不难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的。其一,宽以待人是与严于律己相联系的。宽容的精髓重在克己,克己是宽容成分最多的填充物。宽以待人首先是克己,而不是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没有克己,宽容就是虚的、空的。其二,宽以待人并不是对有过错的人不批评帮助,而是要正确对待有过错的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要善意地批评指出,使其认识错误、幡然醒悟。只要心存善意、方法妥当,不仅不会造成彼此间的隔阂,而且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其三,宽以待人与坚持原则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完美的人格。宽容一切、一切宽容,必然失掉做人的正义感,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而处处把原则挂在嘴上,对人不讲理解和谅解,势必与人产生隔阂,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其人格的塑造中,只有接纳了宽容的美德,才会拥有大海般的胸怀;只有注入了原则的素养,才能从更高层次上审视社会和人生,在成就自我中也成就他人。敬爱的周总理是人们所敬仰的道德楷模,在他的一生中,曾关爱和帮助过无数的人,曾容忍过无数难忍的事,可谓胸怀如海、度量如天;但他又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这样要求自己:“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延安整风时期,南方局机关的一次党小组活动中,某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听报告时总爱坐在门口的藤椅上跷起二郎腿。周恩来严厉批评说:“你在专心听报告吗?……党龄越长越要自觉遵守纪律啊!”正是在这样的原则空气中,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越烧越旺,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淬火成钢。
时下,无论是在宽以待人还是在坚持原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比较而言,原则性丢弃得更多一些。有的认为坚持原则是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死脑筋”,把不讲原则视为“为人活络”“会办事”;有的口头上讲原则,实则把原则视为面团,表现在开展批评上,能回避的就回避,能淡化的就淡化;有的甚至在原则问题上麻木不仁,一味讲宽容、讲和气,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任其蔓延滋长。
正气足不怕邪气侵。在一个人身上,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何来正气?在一个单位,失去了原则空气,“好人主义”盛行,还有什么凝聚力?因此,宽容要讲,但不能宽容一切;原则不能丢,丢掉了就必然助长歪风邪气。一位哲人说得好:“怀宽心,不宜任宽政。”把宽容与原则统一起来,做到宽不过界,严不失度,有利于纯洁党内政治生活,为党员干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