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大隋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历经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二世而亡。这个结束了中国三百年分裂,在世界上都公认的最为强势的朝代为何这么快就灭亡呢?
如果参考正史,那就太简单了。因为非常幸运,大隋出了一个与夏桀、商纣齐名的暴君。用李密讨伐杨广檄文的话叫“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绝东海之流,留恶难尽。”
《隋书》与《资治通鉴》里对杨广的评价也惨不忍睹,认为他具备了暴君所有的特质:“屠戮忠良,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出自《资治通鉴》)等等,真是罄竹难书。
然而,是因为杨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才使大隋灭亡吗?肯定不是!因为史书里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杨广的故意抹黑与恶毒攻击。他们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用汉宣帝刘询的话叫“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炫于明实,不知所守。”
著书立传的封建士大夫之所以抹黑杨广,是因为杨广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杨广固然有很大的缺点,但决不会像正史描述的那样不堪,隋朝的灭亡另有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年间,将国家从战时机构变为平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功臣权贵失去了到手的官职勋爵,但像关陇集团、士族豪门这些势力强大的阶层,他没有动手,所以杨坚的改革还是比较缓和的。
杨广的改革与父亲相比,可用“大刀阔斧”四字。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三方面改革:
一、改革官职与封爵,杜绝功臣权贵们躺在功劳簿上吃饭。
大业三年(607),杨广废除自都督以上到柱国、上柱国等武官勋爵,改用光禄大夫等散职封号;取消了从男爵到王爵复杂的九等,设王、公、候三等;西魏、北周的爵位不再承认。并规定如果没有新功,爵位不得继承,而且不能用官职奖赏功劳。
这样,按出身门第便可当官的制度彻底被打破,逐渐变成能者上、立功者上。权贵们好吃懒做,躺在功劳簿上吃饭的日子结束了。
二、朝政大权的新旧交替,剪除前朝权柄。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巩固皇权杨广也不能脱离窠臼,登基之后先后除掉了高颎、杨素、张衡等前朝老臣与拥立他上台的参与者。
三、开科举,冲击官僚世袭与垄断制度。
在开可科举之前,选官制度被世族大家所把控。成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政治。杨广为了加强皇权,摆脱门阀的控制,决定开科举取士,这样一举打破了官僚垄断,使官场摆脱了原来的浮华与腐化,补充了新鲜血液。
这三项改革,向三把刀一样直插当时权贵们的痛点。杨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改革的步伐太大了,形式太激烈。当年,汉武帝为防止封国势力太大所施行的“推恩令”,尚且做了三五十年,一到两代人的打算。而杨广想在三五年就要全部执行,没有一点缓和的手段。导致统治基础被动摇,当杨玄感兵变发生后,四十多个权贵子弟参与其中,正是激烈的改革所导致的结果。
杨广有超越秦皇汉武的大志向,从他年号“大业”就能看得出来,他确实干了许多大的工程,最著名的是修建东都与开凿大运河。修建东都在当时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一步,从此帝国的核心从西北走向了中原,使全国经济、文化、交通繁荣起来。开凿大运河的意义同样重大,拉近了祖国南北距离,仅运输就节省了无数的人力与财力。
但正是这两项工程使杨广背上了滥用民力、巡幸无度的罪名。人民是最好的,如果能够体恤民情,稍微延长工期,就不会激化矛盾;如果再去施工现场,鼓励参加施工的军民,大家只会激动的叩谢天恩,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杨广以自己夸张的方式,高调迁都,高调下江南,光一个仪仗就动用三万六千人,动用船只五千余艘,军队四十万,方圆五百里内都得进献食物。这样使人民只看到了他的奢侈与游玩,还没有看到他的功绩,以至于隋炀帝在民间的传说极为夸张。可以说,他的好大喜功与奢侈张扬的习气毁掉了他的功劳。
大业七年(611),隋朝开始备战,准备征讨高句丽,由于人民苦不堪言,爆发了以王薄为首的农民起义,这便是隋朝由盛而衰的转择点。
随后农民起义一浪高过一浪,而且爆发了杨玄感兵变,但这些丝毫阻挡不了固执的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使大隋已经千疮百孔。更使杨广自负的性格与张扬的秉性收到了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大业十一年(615)的雁门被围事件,使杨广的威信扫地。从此杨广一蹶不振。
而此时的大隋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是由于杨广此时的心灰意冷使他变得昏庸起来,致越来越猖獗的叛乱于不顾,三下江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享乐生活。
一个王朝不是一个两个错误就能导致灭亡,而是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杨广作为帝王,不知以民为本,只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又因自己的性格原因导致晚年崩溃,使大隋陷入了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