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崧(公元262年—公元328年)字景猷,颍川临颍人,是魏太尉荀彧的玄孙。父荀頵,羽林右监,安陵乡侯。与王济、何邵为拜亲之友。
(一)、尊亲善友 敬孝守节
荀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刚换乳牙,族曾祖荀顗见而奇之,以为必兴頵门。未及入仕,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使其与外祖陈郡袁侃相比,对侃弟袁奥说:“近见荀监子,请虚明理,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
泰始中,诏以荀崧代兄袭父爵。补濮阳王允文学。与王敦、顾荣、陆机等相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伦篡,转护军司马、给事中,稍迁尚书吏部郎、太弟中庶子,累迁侍中、中护军。
王弥入洛,荀崧与百官奔于密(河南密县),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族走散,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
元帝登基,征拜尚书仆射,使荀崧、刁协共定中兴礼仪。
从弟荀馗早亡,遗有二息荀序、荀廞,年各数岁,荀崧迎以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康公荀顗没有后代嗣位,朝廷以荀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怜悯荀序孤微,乃让封于荀序,论者称颂。
(二)、历位内外 忠心卫主
服丧终了,族父荀藩承制,以荀崧监江北军事,南中郎将、后将军、假节,襄城太守。时,山陵遭掘,荀崧遣主簿石览将兵入洛,修复山陵。以勋晋爵舞阳县公,迁都督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宛。改封曲陵公。为贼人杜曾所围。荀崧兵少粮尽,欲求救于故吏襄城太守石览。崧小女荀灌,年方十三,率勇士数十人,逾城突围夜出,且战且前,遂达览所;又为崧书,求救于南中郎将周访。访遣子周抚帅兵三千,与石览共救荀崧,杜曾遁去。
杜曾复致信于荀崧,求讨丹水贼以自效,荀崧许之。陶侃(陶渊明之父)遗荀崧书,说:“杜曾凶狡,所谓‘鸱枭食母之物’,此人不死,州土未宁,足下当识吾言!”荀崧以宛中兵少,籍杜曾为外援之故,不从侃言。后,杜曾帅流亡贼人二千余围襄阳,数日不克而还。荀崧遣南阳中部尉王国、刘愿等潜军袭穰县,获曾从兄,伪新野太守杜保,斩之。
公元313年,汉主聪宴群臣于光极殿,后杀晋故臣十余人,怀帝亦遇害,大赦,荀崧曰:“怀帝天资清劭,少著英猷,若遇承平,足为守文佳主。而继惠帝扰乱之后,东海专政,故无幽厉之衅而有流亡之祸矣!”
苏峻之难,荀崧、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戴卫帝,以“至尊当御正殿”,抱少帝登太极前殿。苏峻逼迁帝与石头(南京西郊),以仓屋为帝宫,在帝前肆丑言。光禄大夫荀崧与尚书荀邃、刘超等侍从,不离帝侧。时饥馑米贵,苏峻问遗,崧等一无所受。缱绻朝夕,臣节愈恭;虽居幽厄之中,犹启帝,授《孝经》、《论语》。贼平,帝幸温乔舟,荀崧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其后,著作郎虞预与丞相王导信件说:“伏见前秘书、光禄大夫荀公,生于积德之族,少有儒雅之称,历位内外,在贵能降。苏峻肆虐,乘舆失幸,公处嫌忌之地,有累卵之危,朝士为之寒心,论者为之不免。而荀公将之以智,险而不慑,扶侍至尊,缱绻不离。虽无扶迎之助,宜蒙守节之报。且其宣慈之美,早彰远近,朝野之望,许以台司(司空),虽未正位,已加仪同。至守终纯固,各定阖棺,而薨卒之日,直加侍中。生有三槐之望,没有鼎足之名,宠不增与前秩,荣不副与本望,此一时愚智所慷慨也。今承大辟之后,淳风颓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列,而况国之元老,志节若斯者乎?”
升平四年,荀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有二子:蕤、羡。荀蕤嗣。
(三)、威仪迥异 德望深重
王敦表以荀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道,梓棺未返,祖宗之号,宜别思详。”荀崧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齐于太戌,功惠过与汉宣,臣敢依前典,中号曰中宗。”既而复与王敦书曰:“承以长蛇为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
初,王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因为此事,衔之而止。太宁初,加散骑常侍,后领太子太傅。以平王敦之功,更封平乐伯。坐使威仪为猛兽所食,免职。后拜金紫光禄大夫、录尚书事、散骑常侍如故。后迁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如故,又领秘书监,给亲兵百二十人。年虽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嘉之;文化名门因循延之。
(四)、尊儒重教 论辩多美
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孝经》、《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议礼》、《公羊》、《谷梁》及《易》皆不省置。
荀崧以为不可,乃上疏曰: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则阙明庭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表世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国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
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四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子终而大义乖”。自顷中夏殄瘁,讲通遏密,斯文之道,将堕于地。陛下圣哲龙飞,恢崇道教,乐正雅颂,于是乎在。江、扬二州,先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然方畴昔,犹千之一。臣学不章句,求不弘通,方之华实,儒风殊邈。思竭驽骀,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绅咏于千载之下。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能半,宜及节省之制,以时施行。今九人以外,犹宜增四。愿陛下万机余瑕,时垂省览。宜为郑《易》置博士一人,郑《议礼》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上无天于,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孔子惧而做《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足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唯《春秋》,罪我者唯《春秋》”
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末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隽,断决明审,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传,哲暂立于汉世。向、歆,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是以三传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废。今去贤久远,其文将堕。与其过废,宁与过立。臣以为三传虽同曰《春秋》,而发端异趣,案如三家异同之说,此乃义则战争之场。辞亦剑戟之锋,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博其学。
元帝诏曰:“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邪!可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荀崧所奏。
诏曰:“《谷梁》肤浅,不足置博士,余如奏。”会王敦之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