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期“噩国青铜器精粹展”特展细读推文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噩国神秘的历史,欣赏了噩国青铜器独特的魅力。噩国青铜器只是中国古代灿烂青铜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中国的青铜器吸引了无数人为之深深着迷。
青铜是什么?中国的青铜艺术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它们是怎么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被发现的?进入博物馆后的青铜器又要怎样保护?……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举世闻名,是馆藏文物的重中之重,也有着诸多对青铜器颇有研究的专家。本期特展细读,我们就对上海博物馆青铜、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从多个角度为您解读青铜的秘密。
• 何为青铜
问:什么是青铜器?
廉海萍(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古代的铜比较珍贵,所以称为“金”“吉金”。铜及其合金包括了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红铜是纯铜,在铜中加入锌的是黄铜、加入镍的是白铜,青铜则是由铜、锡、铅组成的合金。在中国古代,青铜制品最为常见,在各个时期、各个遗址都有出土。尽管商周时期也存在纯铜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
保持了“吉金”本色的青铜器
四十二年逨鼎/西周晚期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记载了六种不同器物的合金配比。从中可知,古人对铜、锡的性能、色泽都有了完全的了解和掌握。
在青铜中加入锡,会增加合金的硬度。对于鼎等礼器来说,不需要很高的硬度,锡的含量一般较少;而对于戈等兵器,锡的含量则相对较高,其硬度也随之更高。另外,加入锡还能够改变青铜器的颜色,使合金的颜色变白。含锡量在6%以下时,锡溶解于铜之中。随着锡比例增加,合金的颜色逐渐从红色变淡。当锡的比例超过20%时,就呈现出白色。比如,青铜镜含锡量大约在24%,因此镜面在磨制之后会呈现出白亮的效果。东周时期,吴越、巴蜀、楚国等地区兵器上有时会饰有亮斑。后人曾以为是镀银,但根据检测,锡的比例较高,应当是兵器上独有的“富锡”技术。
使用了“富锡”技术的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1965年12月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青铜中加入铅,能够改变青铜的流动性,使铸造时更加方便。由于铅的成本相对较低,有时锡不够,也会用一些铅来代替锡。从合金检测的数据来看,锡含量较高的锡青铜基本上属于高等级贵族,其铜、锡比例保持在比较稳定范围内。
《考工记·六齐》配料比及相应机械、物理性能
问:古人是从何时开始使用青铜器的呢?青铜器又是从何时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呢?
马今洪(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
青铜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到一定时代的产物。六千多年前,两河流域就有了使用青铜器的传统,中国差不多是从夏代(距今约四千年)开始使用青铜器。到了战国时期,周朝对地方的控制开始瓦解,礼崩乐坏,青铜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不过,青铜器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一直到汉唐时期,乃至宋代,都有一种礼制的复兴。比如宋代有《宣和博古图》,朱熹也有一套礼制的系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见的很多铜器,比如庙门口的香炉,都是那时候的残余。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产生的青铜器,直到现在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常熟儒学文庙鼎/明·正德三年(1508)
上海博物馆藏
问:相比于世界其它地方,中国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马今洪:国外也有青铜器,不过国外的青铜器以人物雕塑为主,背后是有故事情节的。另外,国外青铜器的制造方法也不同于中国青铜器。早期的中国青铜器主要使用“陶范法”铸造,而外国青铜器大多完全使用“失蜡法”。
中国青铜器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转化而来的。如用来祭祀祖先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器鼎,就是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烹饪器。而国外青铜器在当时就被人们当成一种艺术品。中国青铜器在当时不是艺术品,那为什么要把它们制作得如此精美?因为青铜器当时的用处就是为了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古人要把最好东西奉献给祖先,以示自己有这种祭祀的权利,这个权力本身就很大,就像上天赐予一样,以此来说明自己地位很高,是上天在人间的身份权利的象征。
“汉淮传奇”展览中象征诸侯身份的七鼎
噩侯鼎/春秋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号墓出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换言之,中国青铜器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因为青铜器和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统治理念是相结合的,青铜礼器和礼制有很大的关系,而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天下的一种工具,与政治相结合的中国青铜器因此发展出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 何以成器
问:青铜器是怎么铸造出来的?
廉海萍(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青铜时代的青铜器铸造主要使用陶范铸造法。首先,工匠需要制作一个模,规划需要制作出的纹饰、结构,再分几块来制作外范。外范制作好之后,还需要一个芯。然后,在芯和外范之间的空腔中,浇入高温液化后的金属。当金属液温度缓慢降下来、凝固后,将外范和内芯打碎,取出之后就得到一个青铜器。
外范与泥芯组合过程示意图
古代青铜器制作还会使用分铸法,将各个部件分别铸造完成,再铸接在一起。这种铸造技术在商周时期被大量采用。总体上,铸接器物的牢固度不如一体铸造而成的器物,一体铸造的结构复杂器物对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问:青铜器铸造中难度最大的是哪个部件或哪道工序?
廉海萍:当器物表面的装饰越凸起、越不平滑时,它要需要的外范块数就越多。器物造型越复杂,制造难度越大。如果器物是一个整体,比如尊,那么使用两块或四块范就可以制作完成。如果器物存在立体凸起的兽首、卷曲向外的兽角等装饰,铸造难度就会更加大。
• 何以成美
问:中国青铜器上有哪些常见的纹饰呢?
马今洪:中国青铜器上最主要的纹饰就是兽面纹,从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出现了变形。沉寂一段时间以后,兽面纹到春秋晚期又重新出现,它们模仿西周早期的纹饰,是一种复古的风潮,例如我们馆藏的浑源青铜器牺尊上的兽面纹,就是一种复古。
亚
方罍上商代晚期的兽面纹
牺尊上战国时期的兽面纹
还有一种常见纹饰是凤鸟纹,也是从商代开始有,凤鸟纹的高峰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还有一点,西周晚期出现变形。另一种常见纹饰是龙纹,龙纹也是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到了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有种很小的龙纹,看上去有点像蛇纹,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一点龙角、龙眼的形态,实际上是早期龙纹的变形。
父乙觥上商代晚期的凤鸟纹
吴王夫差鑑上春秋晚期的龙纹
兽面纹、凤鸟纹、龙纹是中国青铜器最常见的三种主要纹饰,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国青铜时代。还有一些别的纹饰,比如几何纹、动物纹、鱼纹等,大多数是作为一种配饰。
问:中国青铜器上有哪些常见的器型呢?
马今洪:中国青铜器的类型多样,包含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按照器物用途来分,大致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等。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已经基本齐全。在出土的噩国青铜器中,也基本上可以看到这些常见器型。例如:
鼎(dǐng)
古代饪食器,用于烹饪或盛放肉类。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鼎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青铜器之一,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往往成单数出现与簋相配,如九鼎八簋。青铜鼎出现于夏代晚期,流行时间较长。
宁父方鼎/西周早期
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簋(guǐ)
古代盛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饭食。形状一般为圆腹,圈足,有时会有两耳或四耳;后期也见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簋往往成双数出现与鼎相配,如九鼎八簋。青铜簋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噩叔簋/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鬲(lì)
古代饪食器,功能用途与鼎相似。其形状多圆腹,有时会有两耳,并设有三个中空的足。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噩侯鬲/春秋早期
甗(yǎn)
古代蒸食器,用于蒸煮食物。甗的下半部分是盛水的鬲;上半部分是放食物的甑(zèng);中间隔一层有孔的箅(bì,一种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可以让蒸汽通过。青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冉甗/西周早期
簠(fǔ)
古代盛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饭食。簠的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外观为长方形。两者合上后可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个器皿。青铜簠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
噩姜簠/西周晚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5号墓出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盘
古代水器,往往与匜相配用于盥洗,以匜在上方浇水,以盘在下方承接。形状多为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时会有两耳;后期也见长方形的盘。青铜盘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屖石盘/春秋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6号墓出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匜(yí)
古代水器,往往与盘相配用于盥洗,以匜在上方浇水,以盘在下方承接。形状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有的带盖。青铜匜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
屖石匜/春秋早期
斝(jiǎ)
古代祼(guàn)酒器,用于行灌礼。其形状与爵类似,但较大,且圆口平底,无流及尾;也有罕见的方斝。青铜斝始见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戈父丙斝/西周早期
爵(jué)
古代斟酒器。形状为扁圆或圆形,前有长槽形的流,后有尖叶形的尾,杯体一侧有鋬(pàn,即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下有三足,一般在流与杯口相交处有两柱;也有罕见的方爵。爵是目前所知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青铜爵始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
戈父辛爵/西周早期
1980年安居羊子山1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觯(zhì)
古代饮酒器。形状为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有盖。青铜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
子觯/西周早期
卣(yǒu)
古代盛酒器,用于盛放鬯(chàng)酒。鬯酒在祭祀时使用,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色黄而芬芳,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酒。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带有盖和提梁;腹部有椭圆形、圆筒形、方形等多种,另有整体成鸟兽形的卣。青铜卣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噩侯卣/西周早期
盉(hé)
古代盛酒器,用于调和水、酒的浓淡。盉有一管状流,置鋬或提梁,且一般与盖有链条相连;但其形状较为多变,腹部有椭圆形、圆筒形、方形等,足部也见三足、四足等。青铜盉流行于夏代晚期至战国时期。
三角折线纹盉/西周早期
尊
古代盛酒器。形状为圆形,敞口,有肩,高圈足;也有罕见的方尊。另有一类模拟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青铜尊流行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
兽面纹尊/西周早期
壶
古代盛酒器。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扁圆形,也有方形或椭方形,有盖。前期多贯耳;后期则多见两肩设两环,或在颈部置一对兽首衔环耳,环可套接提梁或绳索。青铜壶流行于商代中期至汉代。
噩侯壶/春秋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9号墓出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罍(léi)
古代盛酒器。器型有方体和圆体两类。形状一般为小口,短颈,圆肩,深斜腹,底部为圈足或平底,有盖。肩的两侧有鋬,两鋬间的腹部下部往往另有一个鼻钮,可作倾倒酒液时提力之用。青铜罍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噩侯罍/西周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4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方彝(yí)
古代盛酒器。形状一般为长方体,纵短横长,腹部有直有曲,上有屋顶式盖,盖上有相同式样的钮,下有长方形圈足。器身、器盖的四边,乃至正中,多装饰有扉棱。有些方彝器腹中间有一道纵隔,左右两边可以盛放两种不同的酒;有些还附有舀酒的勺形斗。青铜彝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变形兽纹方彝/西周晚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6号墓出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下一期,我们还将从考古、文物保护等角度来继续探索青铜的秘密,期待与您下周再见!
戴碧莹 穆祉潼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