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荣誉等身的丛学娣再次获得巨大荣誉。
首届中国篮球名人堂典礼举办时,这位身高166公分的篮球名宿赫然站在了荣誉最高处,成为中国女篮历史上首位入选名人堂的组织后卫,功德圆满。
篮球是巨人运动,但依然有一代又一代矮个子发光发亮,NBA里有小虫博格斯、土豆韦伯、刺客托马斯、答案艾弗森;CBA里有吕晓明、李学林;
女篮里也有矮个子,比如天津女篮身高165公分的李世华、广东女篮167公分的姚兰、福建女篮162公分的陈斌,但要论最有名最厉害的,当属'女版斯托克顿'丛学娣。
斯托克顿身高185公分,作为白人控卫,他既不高也不壮,但愣是凭借娴熟的控球、精妙的传球、精准的投射、敏捷的抢断在NBA多次获得抢断王和助攻王,并且在爵士一待就是19年,是NBA历史上一人一城的代表之一,也是最有名的无冕之王之一。
把丛学娣比作斯托克顿非常贴切,因为他们的基本功都非常非常扎实,不追求花哨,讲究简洁实用,据说斯托克顿为了追求高效,连一步多余的跨下都不肯做。
丛学娣也有这种刻苦精神,而且她和斯托克顿一样,在身体条件极不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在长人如林的篮球江湖杀出重围成长为篮球场上的一代'巨人'。当年无论国内外大小比赛,但凡丛学娣在场,必能发挥尖刀功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可是在最初的最初,'矮'曾经是丛学娣最大的烦恼。
丛学娣的父亲是山东大汉,身高180公分,战争年代参加过解放上海的战役,立下功劳,定居上海常熟路113弄,在卫生管理部门工作,家中多子女,学娣行幺。
据丛学娣自述,8岁那年,她第一次真正享受到了把球投进篮筐的快乐。她家附近有个小学,那里有个篮球场,她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耍。她的父亲老丛是单位球队领队,每逢举办比赛,总要把她带上,久而久之,就学会了打篮球,而且打得很不错,几乎赢遍静安区所有小学,她的教练姓苏,苏教练视她为最得力的爱将,但也给了她最严酷的训练,每天都要求丛学娣做S形运球和定点投篮,为以后的篮球之路打下了基础。
丛学娣爱好广泛,羽毛球也是她喜爱的运动,但在12岁那年,她去了静安区少体校,选择运动项目时,在羽毛球和篮球之间,她毅然选择了虽然对身高有要求但自己更擅长的后者。
在体校时期,丛学娣因为球技出众而无比风光,那年有场对阵上海教练队的友谊赛,丛学娣在一个回合里,先是中场抢断,远程奔袭,面对两位成年人防守,她一记背运衔接转身轻松突破得手,引得全场喝彩。当时上海的青少年里比较卓著和夺目的运动员,丛学娣绝对是拔尖儿的那一个,但身高却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增长而增长,最终定格在了166那条线上。
这让她很苦恼,每次都有选拔人才的职业队慕名而来,但都顾忌她的身高而不敢选择她,'要是再高10公分就好了',这是听到的对她的评价里最高频的一句惋惜之辞。正是因为身高问题,铁打的丛学娣,流水的队友,一茬又一茬队友被挑走了,丛学娣却无人问津,她甚至一度以为自己是打不了职业篮球了,是她的父亲鼓舞了她,说既然矮已经改变不了,为何不扬长避短呢?
丛学娣如梦初醒,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高强度训练,每天五点半就起床练习弹跳、投篮、体能,总之一个优秀篮球运动员该做的她都做了,而且做到了最好,功到自然成,发光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1981年春,得上海教练张大维、杨伯炎赏识,18岁的丛学娣被破格招进上海青年队,第二年春,升入上海市队,她的迅速成长,自然是刻苦训练的结果,她在体校期间已经把跑、传、切掌握得透透彻彻,初来上海队,又把投篮技术提升了一大截,并在接下来的1983年全运会上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施展。
那届全运会在上海举办,上海女篮从来不是夺冠大热门,有冠军相的是拥有两位身高超过两米的陈月芳、郑海霞的解放军队和拥有众多国手的吉林队。但在小组赛上,首战,上海队就扮演黑马爆冷,以弱胜强以 86-74击败对手,丛学娣和队友吴桂兰各得22分。次战,对阵东北虎吉林,赢得艰难。
丛学娣穿针引线,全场飞奔,无奈吉林实力强劲,上海始终拉不开比分差距,一直打到加时赛才见分晓,吉林队3分憾负。虽然上海队没有获得冠军,但丛学娣却打出了名堂与风采,凭借又稳又准的投射获得了该赛事的最佳投手奖。
这个时候,好运再次降临,国家队抛出了橄榄枝。
抛出橄榄枝的人是篮球泰斗杨伯镛。杨老爱才惜才,几乎同时期,郑海霞也被选进国家队,郑海霞和丛学娣的组合,一高一矮,一内一外,是彼时中国女篮国内外南征北战无往而不利的保证。
为了备战洛杉矶奥运会资格预选赛,丛学娣赴京集训,刚到半月,家中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尽管还没与队友磨合好,主教练不得不让她回上海探父。
返沪后,丛学娣并没有放弃训练。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训练设施极为有限,她的启蒙教练老苏和哥哥搜罗了一大堆篮球,在她的母校常熟路小学进行大量的投篮练习。直到父亲做了手术,丛学娣才回到北京与国家队会和。
接下来,便是中国女篮和丛学娣的高光时刻。1984年4月29日,她随队前往古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女篮资格预选赛,在首都哈瓦那的机场,中国女篮受到了古巴方面的热情接待,领队和教练被请到部长级贵宾厅休息。
此番中国女篮的到来,意义不同凡响,中断了二十年的中古体育之间的互动往来再次开启。本届赛事,中国女篮的表现尤为突出,以6胜1负的成绩敲开了奥运会的大门,丛学娣居功至伟,对阵南朝鲜,砍下20分;生日夜对阵强旅南斯拉夫,再得20分,其瞩目表现被国内外媒体连番报道,古巴领袖卡斯特罗和前南斯拉夫的斯坦科维奇都对穿12号球衣、身材娇小,留波波头的丛学娣交口称赞。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女篮在1983世锦赛取得铜牌后的又一重大国际赛事,在原有班底的基础上,增加了丛学娣、李晓勤等新鲜血液,阵容配置上内外均衡,集高度、速度、准度与一身,实力称霸亚洲自不用说,与欧美对阵也不落下风。经过6场鏖战,中国女篮不负所望,得到铜牌,打破中国篮球奥运奖牌荒。核心后卫丛学娣出场时间全队第一,投篮62投30中,命中率接近五成,场均10.8分,是宋晓波之后的第二得分手,而且6场比赛,她贡献16次抢断,居全队之最。
首战澳大利亚,最能彰显丛学娣的组织才华,开局中国队4-12落后,丛学娣和邱晨替补上场,效果极佳,她们盘活了全队打开了局面,最终帮助中国队取得奥运首胜。那场比赛,丛学娣8分4篮板6助攻,邱晨15分4助攻。
1984洛杉矶奥运会后,丛学娣又代表国家队出征了1986莫斯科世锦赛,场均10.7分,但中国女篮仅取得第五名的成绩。
1988年汉城奥运会资格预选赛上的中国女篮狠狠地秀了一把硬实力,狂胜阿根廷、台北57分、西班牙39分、意大利29分,完全是所向披靡,轻轻松松取得汉城奥运会的门票。其中郑海霞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在内线拥有绝对制空权,得分探囊取物,打澳大利亚,41分;打西班牙,39分;打巴西,36分;打波兰,34分,完全是中国女篮的定海神针,而屡屡把球稳稳传到郑海霞手里的人还是最稳健的丛学娣,把球传好之余,她还可以场均得到11分。
尽管如此,在汉城奥运会正赛上,中国女篮一路艰险,首战就输给强敌南斯拉夫;打美国队,虽然实力略逊一筹,但中国队打出了血性,郑海霞独得32分,丛学娣投中四记远投,得到14分5助攻10抢断;最后一场打保加利亚,中国队输了28分,但郑海霞和丛学娣逼出了最好的自己,分别得到23分和22分,其中丛学娣外线10投6中,这届赛事,她投了31次三分,命中16个,完美诠释射手本色。
1989年,丛学娣在最巅峰时急流勇退,宣布从国家队退役,打算投身于篮球培训事业。但1990年新加坡亚锦赛,中国女篮马失前蹄,决赛不敌韩国,丢掉冠军宝座,
经新任主帅李亚光邀请,丛学娣出山,参加了她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奥运会,1992年夏季的巴塞罗那赛场又出现了那个矮小但矫健的身影,只是她不再身披熟悉的12号战袍,根据国际篮联球衣号码规则,她穿了4号,穿12号的是辽宁籍前锋郑秀琳。
在这支女篮里,包括王芳、展淑萍在内,多达9名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年龄最大且拥有丰富且宝贵大赛经验的丛学娣是后卫线上最大的倚仗。
李亚光给了丛学娣充分的信任,作为球场大脑,在场均上场时间28.8分钟内,几乎每一次进攻都由她发起,除了推进、组织调度外,她依然有稳定的场均12分的输出,助力中国队一路前行,其中给予对手最大杀伤的还是她的远投。
远投早已经成为她最常规的进攻手段,而且是在中国队陷入低谷时破局的最犀利的武器,穿4号球衣的丛学娣愈发老辣,依然是一把闪着寒光的尖刀。
除了首场对阵西班牙,她两次三分不中外,其它场次,她在三分线外均有斩获,打美国、捷克斯洛伐克各中四个,打古巴投进五个,决赛打独联体投进两个,合计26中15。
中国女篮最后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夺得银牌。不敢说没有丛学娣的中国队一定不能得到奖牌,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丛学娣的开疆拓土开山劈路,中国队不可能在巴塞罗那走得这么远。
丛学娣有着辉煌的职业生涯,包括退役后的执教时期也成绩显赫,
曾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获得女篮亚青赛冠军,实现国青女篮的5连冠、个人执教的3连冠。
纵观中国篮球史,丛学娣都是极具个性且非常稀缺的尖刀型后卫。她的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推翻了矮个子打不好篮球的刻板印象,完成了一个壮丽且斑斓的英雄史话,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篮球人,而且她身上具有那个年代最朴素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当国家需要时,永远义不容辞地奔赴;最打动人心的是,她始终没有因为先天条件的不足而轻言放弃。
所以,对于这样一位对中国篮球做出过卓著功勋的篮球人而言,任何溢美之辞都不过分:丛学娣只是个头矮,但并不妨碍她成为统治球场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