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早期浪漫派中“浪漫”内涵的获得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兴起与创立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它既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一个新学派的组织创建和理论奠定是同等重要的,并且正是后者为这个组织注以灵魂之物,使之区别于其他思想运动。
所以,对于德国早期浪漫派,施勒格尔的开创性作用同样也体现在他对浪漫派的理论探索中,包括“浪漫”内涵的获得和他以诗学理论为耶拿浪漫派制定的理论纲领,学术界普遍承认“浪漫的”(romantic)一词是由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开启了它在整个 19 世纪文艺批评和哲学中的动荡历程,因为正是他在《雅典娜神殿》杂志的第二期上首次宣布“浪漫主义诗”的高妙,并把这个形容词改变成一个美学理想的称谓和一个哲学运动的口号。
从浪漫诗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浪漫”表现现实。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大多坚信世界是可以通过理性来完全认识的,即使现未实现,但随着人的智性发展总有一天能够达到目标。对此,施勒格尔十分怀疑,他认为现实应该是鲜活的、充满情感与想象的,并非只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物质摆在人的面前,所以仅仅用工具的抽象理性来表现现实是不够的。
施勒格尔的“浪漫”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无限表达。施勒格尔曾多次在其涉及审美的论述中对艺术进行了类比,将“古典”艺术和理性艺术描述为有限的艺术,而将“浪漫”艺术或者现代艺术称为无限的艺术。在施勒格尔看来,理性的艺术往往在创作过程中追求艺术作品的纯粹美和客观美,讲究普遍有效的审美法则,而他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完备的、最终的和永不改变的普适性标准模式,在艺术创作中就更加如此。
总之,由施勒格尔的浪漫诗学,“浪漫”逐渐获得了自身的独特内涵。后来更是被德国早期浪漫派选为这个新学派的标志之语,汇聚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和哲学内涵浪漫主义诗学理论的开端 “浪漫派非常正确的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是四分五裂” ,所以他们始终致力于弥合人类世界的这种分裂状态,并将“历史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了艺术,在艺术中又首先指向文学,或更准确的说指向了诗歌”
虽然施勒格尔对“浪漫诗”的描述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但却真切的表达了施勒格尔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诗学理想:“诗,在他们那里,是理想的天国,它具有超验的自由性,能使充满重重矛盾和对立的现实生活化为一种梦幻式的永远使自由得到保证的生活”。
“诗”已经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而是包含一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类活动的总和。它的基本精神是“综合” ——艺术和科学的综合、艺术与生活的综合,代表了德国早期浪漫派欲求对现实世界的艺术超越。
2.艺术创作
随着浪漫诗学的发展,以施勒格尔为代表的浪漫派成员在艺术创作领域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探索既有理论的创新,也有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其中,又以施勒格尔的“断片”思想及小说理论最为典型。
一方面,断片没有封闭性,不讲究次序和体系,于是思维就可以挣脱体系的凝固,与永远处于变化的思维汇合,并在不断激起想象的同时促使人们反思,从而构筑 一个开放的体系。另一方面断片所要表达的也并非只是一条条单个断片的集合,而是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内容上的潜在有机体系。正如施勒格尔指出的:“有体系和没有体系,对于精神都是同样致命的。精神应当下定决心把二者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施勒格尔关于断片的这些看法,究其根源仍可以追溯到他的诗学理想,即综合,所以,断片直接成为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念和价值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充分反映并表达了浪漫派第一代人的气质。
3.哲学的综合
席勒曾经提出,德国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科学的现实情况都是散文气的(德文中“散文”一词有庸俗、枯燥之意)。而浪漫派认为,人是绝对无法生活在日益狭隘的散文气质的环境中的。并且他们也看到,随着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的极度推崇正在助长这一趋向,在人类世界造成了思想压迫和普遍分裂。
因此,为了打破这个僵化的、机械化了的社会生活,施勒格尔等人赋予诗一种综合功能,并将诗与哲学结合起来,以“诗化哲学”的形式来反映这种统一的诉求,从而承担起拯救普遍分裂的使命。
施勒格尔提出批判哲学必须融合现实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且他在斯宾诺莎那里找到了这一补充。当然斯宾诺莎式的倾向也不是施勒格尔完全认同的,他曾经说明:“费希特的哲学代表意识的一极,而斯宾诺莎代表了无限的一极,两极都应该围绕哲学旋转”。
施勒格尔的这种哲学观被一些研究者称为“绝对唯心主义”,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统一,但在实质上其实就是施勒格尔所指出的诗学综合功能在哲学上的具体体现。
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先声,德国早期浪漫派对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所以继耶拿之后,又形成了以海德堡派为主的中期浪漫派,和以柏林派及士瓦本派为主的晚期浪漫派。虽然,它们各有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中心,但整体上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是紧密相通的,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沿袭了早期浪漫派的艺术审美方式并加以突破,而且还在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中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
1.对艺术审美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与施勒格尔等人一样,后期的浪漫派成员多是颇具才华之人,他们创作成果丰富,写有不少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童话等。以布伦塔诺为典例,他不仅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而且也是德国文学史上认可的优秀浪漫派诗人。他的诗歌天赋不亚于早期浪漫派的诺瓦利斯,现存作品千首,还有许多未发表。像《纺织姑娘的夜歌》、《瘫织工的梦》和《乡情》都是他的代表作,内容奔放自由充满生命的激情。
在创作方法上,后期浪漫派的作家继承了施勒格尔对人的感性价值的强调,因此他们的作品多感情真挚而想象丰富,以此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如艾兴多夫,在其小说《无用之人》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在内容情节里详细着墨主角“无用人”的内心感触,主角所见的自然景色,田野、农舍、古堡、花草、月光以及流泉等都被渲染的十分优美,诗情画意的气氛可谓跃然纸上,人跟自然的合而为一也描写的天衣无缝。
2.民族文化研究与民族意识的形成
正如施勒格尔为首的早期浪漫派,德国后期的浪漫主义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并且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挖掘德国民间典故和创作民间文学工作中,最终使之成为后期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早期浪漫派主要倾向于艺术理论的探讨,主张个性自由,重视人的精神的完整性而批判启蒙理性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种种弊端,反对理性的千遍一律。所以除了本国的民族文学,施勒格尔等人同时也对东方世界的印度、波斯等国家进行过研究。
也就是说早期浪漫派虽然对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但他们更多是出于一种民族多样性的考察,即以民族性与民族特征来对抗启蒙理性的世界公民观念和法国的普遍文化。
而与此相比,后期的海德堡派和晚期浪漫派显然已经把他们的目光从这种世界主义的“漫无边际”缩小到了本乡本土,并主要集中到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性上。因此,从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的诗歌多是乡土气息浓厚,新锐的,是开放在日耳曼土地上的绚丽花朵。
总的来说,施勒格尔等人提出的人生向诗转化的哲学就是致力于通过诗的综合功能来弥合当下的分裂,追求人的精神完整性。对此,卡西尔论述道:“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哲学开辟了彼此通达之路”。 用施勒格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哲学终止的地方,诗就开始了”。 也正是这个开始的“诗”,对德国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浪漫主义精神之花常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