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嫂子,你好啊!如今解放了,一切都变好了。你有什么意见,有什么需要,可以尽管提出来。你年纪大了,可要保重身体啊。”
1965年5月,在井冈山的茨坪宾馆门口,身材伟岸的毛主席正拉着一个老妇人的手,亲切地问候着。
毛主席
那位老妇人此时已经是满脸泪痕,她一边感谢着毛主席,一边抚摸着怀里抱着的一张遗像,说道:“选三啊,你可以闭眼了,当年的毛委员来看你了。”
毛主席看着老妇人怀里的照片,好像又想到了什么,一颗泪珠不自觉地流出了他的眼眶。
这位老妇人,名叫谢梅香。她的丈夫,就是曾经和毛主席并肩战斗过的烈士袁文才。这位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时期的关键人物,曾经被认为是毛主席的另一个搭档。他的故事,有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凉感。
袁文才
袁文才是江西宁冈人,1898年出生,小名选三。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和当地的劣绅有谢冠南有矛盾。面对压迫,袁文才开始并没有选择奋起抗争,而是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在1921年,他排除万难,考入了永新县禾川中学读书。
不久之后,袁文才结婚了,事业和学业,也都步入了正轨。但是,谢冠南可不想看他过好日子。就在袁文才新婚不久,谢冠南就带人烧了他家的房子,抢走了他的新婚妻子,甚至杖杀了他的母亲。
袁文才想要反抗,但文弱的书生又怎么是劣绅的对手?袁文才这才发觉,自己虽然学了一肚子的学问,但是在面对压迫时,仍然无能为力。
压迫人民的劣绅
1923年,宁冈附近有个叫胡亚春绿林人物,拉起了一支武装队伍,号称“刀马队”。袁文才投奔了胡亚春,并且因为自己读过书,被任命成为“刀马队”的参谋长。
不久之后,和袁文才同岁的王佐由于受到另一伙武装的排挤,投到了袁文才这里。两人一见如故,遂结成异姓兄弟。
在“刀马队”里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袁文才觉得非常郁闷。他感觉,这支队伍越来越像土匪,和自己理想中为民请命的武装相去甚远。那么该如何改变呢?袁文才一时还找不到方法。
刀马队武装
1926年,革命的东风吹进了宁冈县,“刀马队”也迎来了新生,被改编为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德高望重,被推举为团总。这之后,江西的农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袁文才也逐渐向党组织靠拢。
这年秋天,他参与指挥了宁冈暴动,保卫团在补充了一定新鲜血液之后,改编为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总指挥。11月,袁文才光荣入党。
1927年,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全国的革命形势都陷入了低谷。袁文才的自卫军,却一直在茅坪坚持斗争。这一年7月,袁文才与王佐率领的另一股农民自卫军合作,攻陷了永新县城,救出了不少党员和老百姓。
农民自卫军
这之后,永新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袁文才和王佐的两支部队也合兵一处,成立了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副总指挥。
敌人不甘心失败,很快就纠集力量,重新夺回了永新县城。而袁文才则撤回到宁冈茅坪一带,依靠当地的地形,灵活地打击敌人。
袁文才的指挥方式,很有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意思。靠着这种灵活的战法,他和敌人的保安部队不停地周旋。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敌人撑不下去,主动撤退了。从此,宁冈、茅坪地区,以及附近的井冈山,就成了袁文才、王佐的地盘。
井冈山
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但是,由于制定目标时,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导致原定的攻打长沙目标无法实现,部队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毛主席决定改变战略,不再继续攻打城市,而是转头向江西的宁冈、井冈山地区转移。
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井冈山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敌人力量较弱。部队在这里有那么大的战斗压力,可以得到很好地休整。
但是,这一地区并非“无主之地”,而是早就被袁文才、王佐等人占据。如何争取这两支队伍,进而让他们同意红军的进驻,就成了当务之急。
秋收起义
毛主席亲自写信给袁文才,告诉他自己和红军过来,并不是来抢地盘的,而是来与袁文才合作的。只有合兵一处,革命才能有力量。
但是,袁文才对此却顾虑重重。虽然他已经入党,但是仍然有很重的军阀习气,仍然将宁冈、茅坪和井冈山一带当作自己的“自留地”。更何况,他已经听到风声,秋收起义的队伍中有不少人看不起自己,想要将自己的武装收编,这他哪里肯答应。于是,他给毛主席回了一封信,大致的意思是说,自己这里物资匮乏,地方狭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红军,希望他们再寻去处。
而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带着队伍一步步向着井冈山走过来了,“再寻去处”已经不可能了。他开始进行三湾改编,统一干部的思想。他向大家说明,绿林中也有英雄好汉,大家可以团结一致闹革命。之后,他写信给王佐,表达了合作之意。
三湾改编
王佐其人,虽然作战勇敢,但是自己的主意却不大。他找到袁文才,商量到底要不要接受红军。袁文才看了信后,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诚意,于是决定可以接纳红军,但是具体情况要见面详谈。
10月3日,毛主席带着队伍开进了宁冈,并且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以中央委员的身份,确立了上井冈山的决定,同时也确立了和袁文才、王佐两人合作的方针。
紧接着,在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的安排下,毛主席和袁文才见面了。
袁文才和王佐
一开始,袁文才仍然心有顾虑,怕毛主席看不起他这样的绿林人物。但是见面之后,他却发现毛主席不仅没有鄙视他,反而和蔼可亲地称赞了袁文才的革命精神。这还不算,毛主席让人拿出了一百支长枪,当做给袁文才的礼物。
袁文才心里的疑虑,因为毛主席的做法而被彻底打消。他表示,自己欢迎毛主席的队伍进驻自己的地盘,同时还送上一千块大洋,帮部队解决经费问题。这还不算,他又筹集了一批布料和粮食,一并送给了毛主席。
就这样,两支队伍的合作开始了。井冈山根据地被建立了起来,成了当时最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也上了井冈山,革命的队伍更加壮大了。
井冈山会师
在朱德和陈毅率部抵达前后,毛主席对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队伍进行了改编。这些人当时,已经有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的番号,不久后又编为红4军第11师第32团,团长由袁文才担任,副团长则是王佐。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袁文才对毛主席的革命气魄深深折服。他和王佐不仅完全接受了党组织的领导,还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在此期间,毛主席虽然比袁文才和王佐年长5岁,但是一直称他们为兄。那么自然,他也就称袁文才的妻子为“嫂子”。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建国之后。
毛主席剧照
在共同的战斗过程中,毛主席对袁文才的指挥才能颇为欣赏。在反对敌人“围剿”的战斗中,袁文才那些灵活的战法非常适用。在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地的战斗中,袁文才率部袭击敌人,打了不少漂亮仗,维护了根据地的安全。也因为战斗有功,袁文才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
不断地胜利,让袁文才、王佐的战斗热情异常高涨。他们不断地在战斗中立下功勋,成为了毛主席最为得力的战场伙伴。
但是,袁文才的绿林和客家人的双重身份,到底还是给他惹来了麻烦。
在江西地区,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被称为“土籍”,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狭隘的地域观念。
江西客家人
而袁文才、王佐所属的客家一方,则是几百年前,在明末清初时候逃难过来的外乡人。他们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挤占了“土籍”的生产资源。因此,土客双方经常爆发冲突,甚至闹出了人命,结成了血仇。
毛主席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以来,大量当地的“土籍”百姓投身于革命。但是,他们却非常不愿意和袁文才等客家人合作,甚至数次在会议上大吵大闹。
为了协调土客之间的矛盾,毛主席也曾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是始终收不到效果。到最后,为了不至于让矛盾变得不可收拾,毛主席只能将土客两派分开管理,最终形成了所谓“土籍的党”、“客籍的枪”这样一个格局。袁文才和王佐,在实际上被孤立了起来。
江西客家人
同时,党内的一些同志,十分讲究成分问题,视绿林出身的袁文才为“土匪”,想要除掉他。而一些从正规军发展而来的指战员,也看不起袁文才,觉得他不配与自己平起平坐。
于是,在各个势力的纠缠下,一场风暴悄悄来袭。
1928年,党中央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一部分人提出要解除绿林武装、镇压“匪首”袁文才和王佐的动议。一时间,竟然应者云集,很快形成了决议。
但此时,毛主席力排众议,列举了袁、王二人投身革命之后的种种表现,细数了他们的战功,认为除掉他们是极为不妥当的。经过毛主席的不停劝说,袁文才和王佐才得以渡过难关。
毛主席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地区发展。毛主席和袁文才,都随队出征。但是不久之后,袁文才独自领受任务,回到了井冈山根据地。两人分别之时,谁也不曾想过,这一别竟成永别。
这之后不久,就发生了“罗克绍事件”。这件事,把袁文才和王佐推入了火坑。
罗克绍是江西省内五个县的联防团团长,多次和红军交过手。他有一个不大的兵工厂,平时能够生产一些简单的枪支弹药。袁文才和王佐一直想把兵工厂弄到自己手里,所以在一次战斗中,他们虽然俘虏了罗克绍,却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在得到其交出兵工厂的承诺后,将罗克绍私自释放了。
罗克绍
这一下,和袁文才不和的朱昌偕,立刻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对当时留守的彭德怀说:“即使两个人没有反水,擅自释放敌人也是重罪,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要先下手为强。”
彭德怀一直不相信袁文才会反水,但是出于谨慎态度,他还是将一部分部队交给朱昌偕,让他去看住袁文才。临走时,彭德怀嘱咐自己的战士们,轻易不要开枪,等到一切弄清楚了再说。
但是,朱昌偕却有别的打算。他以特委的名义,向赤卫队发出了“锄奸”的命令。在1930年2月23日凌晨5点的时候,朱昌偕带着十几个人踢开了袁文才的房门,将这位红军大将打死在了床上。
朱昌偕
住在附近的王佐,在听到枪声后知道不妙。他赶紧跳上马背,想要逃走。他本来想从禾水河上的浮桥逃走,可谁知浮桥已经被拆毁。王佐不备,连人带马栽进了河水中。而旁边负责警戒的红军以为是奸细,没有细问就开了枪。结果,这位功勋副团长殒命于冬瓜潭。
在同一天,袁文才和王佐都被冤杀,牺牲的时候都只有32岁。
袁文才被杀之后,他的部下陈九珠躲过了搜捕,逃回了马源坑村驻地,向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报了信。谢梅香大吃一惊,当即就说道:“赶紧给我找匹马,我要去找毛委员告状。”
谢梅香剧照
陈九珠则说道:“嫂子,现在你去哪儿找毛委员啊?人家带着部队早就离开了。这帮人就是趁着毛委员不在,才敢对团长下手的。”
此言一出,谢梅香万念俱灰,瘫倒在了地上。等她渐渐恢复之后,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袁文才的后代。
袁文才和谢梅香一共有5个孩子,三女两男,最大的不过9岁,最小的才有八个多月。谢梅香为了躲避打击,带着儿女们就躲进了深山。她知道,即使朱昌偕不赶尽杀绝,附近的保安团一旦听说袁文才已死,也不会放过自己。
旧社会保安团剧照
不过,谢美香人缘很好,当地的乡亲都愿意帮助她。在他们的保护下,谢美香躲过了数次追捕,简单地在井冈山脚下生存了下来。
但是,孩子实在太多,谢美香一个妇道人家,实在难以全部保全。于是,她将三个女儿送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则带着两个儿子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山里闹天花,谢梅香的小儿子不幸感染,高烧数日之后,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经过数次打击,谢梅香觉得井冈山附近,已经再难栖身。于是,她带着儿子袁耀烈回到了老家。在这里,她当了袁家的干闺女,又招赘了一个叫肖福开的上门女婿,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井冈山附近的山村
但是,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却从来没想过放过谢梅香母子。这之后的十几年间,国民党士兵和当地土匪数次向谢梅香发难。但是谢梅香运气不错,好几次都是堪堪避过险情。一家人就这样担惊受怕地活着,直到解放之后。
实际上,毛主席从来没忘记过自己的老搭档。虽然当时还没有正式给他们昭雪,但是在开国大典之时,袁文才的儿子袁耀烈、王佐的儿子王寿生都接到了邀请,去参加了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这显然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1950年,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找到毛主席,再次谈到了袁文才、王佐被杀之事。毛主席做出明确表态,说杀掉二人是错误的。于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为袁文才、王佐恢复了名誉,并追认他们为烈士。
1965年5月底,毛主席重回井冈山。这次,他特意嘱咐汪东兴同志,要将两位“嫂子”请过来相见。
接着,就发生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毛主席亲切地和谢梅香见面,之后又带着她,一起去见了王佐烈士的遗孀兰喜莲。十几年前未能送达的关怀,毛主席在这一天终于给补上了。
毛主席
这之后,谢梅香送出去做童养媳的三个女儿,除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之外,剩下的两个女儿都回到了她的身边。而儿子袁耀烈,则在政府的关心下,走上了比较舒适的工作岗位。
后来,谢梅香老人又受到政府邀请,想让她进入敬老院颐养天年。但是,谢梅香拒绝了政府的好意,而是留在了主席住过的茅坪村八角楼,做起了义务宣讲员。她用自己的语言,向所有来参观的人讲述当年的岁月,教育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