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
古人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怀着弘扬民族文化、心系戏曲事业、振兴中华豫剧的共同追求,我们期待并坚信,凭借豫剧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深远社会影响和中粮集团、恒大集团等众多企业的经济影响力、蓬勃发展力,戏企合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互利共赢。
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决不辜负中央领导、全国政协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内外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期盼与厚望,团结联系豫剧、曲剧、越调、京剧、四平调、二夹弦、大平调、大弦戏、宛梆、怀梆、太康道情戏等各个剧种的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剧爱好者,在研究戏剧理论、传承表演技艺、培养戏曲人才、打造艺术精品、满足百姓需求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为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心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会将本着帮忙而不添乱、辅助而不替代、协作而不包办的原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联合办好中国豫剧艺术节
经国家文化部批复(见文化部艺戏[2011]1号文),促进会与文化部艺术司、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将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豫剧节”。
1997年10月,由省部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豫剧节”距今已经过去了十四个年头。十几年来,全国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各地的豫剧艺术表演团体都有大量新剧目问世;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此时举办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将全国范围内包括宝岛台湾的优秀豫剧表演团体和高水平、高质量的豫剧剧目汇集到豫剧的娘家——河南,进行展演会演,既是对十几年来中华豫剧艺术发展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又是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擂鼓助威,也是为强化把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之一,凸显浓墨重彩的传统戏曲元素和符号。拟于2011年秋天(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邀请全国范围内推选出的、第一届中国豫剧节以来的新创剧目、改编剧目移植剧目25台来郑表演暨评奖,邀请大陆和台湾戏曲界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出席“中华豫剧艺术发展论坛”,邀请国家领导人、文化部领导和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长、艺术处长莅临观摩指导。
二、组织拍摄中华豫剧文化片
与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联手,充分挖掘运用库存的河南戏曲影视资料,收集散落在民间、沉睡于市井的戏曲瑰宝力求拍摄一部多集融思想性、艺术性、史资料、观赏性、文献性于一体的电视文献文化纪录片,在中央台、河南台播放,以起到宣传、推介、普及、弘扬、光大中华豫剧文化的作用。
三、继续制作豫剧名家“音配像
学习借鉴国粹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成功经验,在已经初步制作出豫剧名旦崔兰田《音配像》的基础上,与各有关部门、市县和团体分工合作分期分批地实施豫剧、曲剧、越调等名家名剧“大师原声,高徒表演”即豫剧名家“音配像”工程。主要是将20世纪30、40、50、60年代名家仅有录音留声,而无影像录制的剧目原声,由其门徒传人录像表演,使大师原声与高徒表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老一代艺术家的原声唱,把名家名段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广大戏曲爱好者,使之植根于更深的土壤,拥有更广的受众。
四、筹划打造《梨园春》天天剧场
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节目,开创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电视荧屏巧妙结合、相映生辉的先河。经过锲而不舍的改革、创新,节目质量愈益提高,收视率不断攀升,已成为河南电视台的精品栏目,在全国戏曲界、影视界形成了强大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这些年,在戏剧艺术相对低迷,游戏类、戏说类电视娱乐节目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为什么能自树一帜、独领风骚,成为广受海内外观众赞誉的“标新立异二月花”?我认为,《梨园春》的成功,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欣赏兴趣、参与意识、表现欲望,为振兴河南地方戏曲,为发展中国戏剧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