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椰子的前世今生。 资料图
海南被称为椰岛,海南的椰子主要分布在东海岸,文昌东郊最多,最为密集。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的说法广为人知,文昌是海南椰子发源地也得到了权威的认证,2017年9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文昌椰子”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文昌种植椰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椰子,中文俗称胥余、胥邪、越王头、可可椰子。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以海南文昌、琼海、万宁、三亚和陵水等市县为主要产区。
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陈良秋、万玲研究考证,我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 ( 公元前138 年) :“⋯⋯留落胥余( 一作“胥邪”) , 仁频并闾⋯⋯”。“胥余”系“椰子”, “仁频”为“槟榔”, “并闾”指“棕榈”。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则把椰子视为小帮异物给砍伐了,对椰子的价值还完全没有认知。据史料记载, 诸葛武侯出征云南时, 命令将士砍伐椰子树, 称“不令小邦有些异物, 多食动气也。”
晋代嵇含开始对椰子有了更多的认识。晋代嵇含( 公元304 年) 的《南方草木状》对椰子作了准确的描述“椰树,叶如栟榈, 高六七丈, 无枝条, 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 次有壳, 圆而且坚, 剖之有白肤, 厚半寸, 味似胡桃, 而极肥美。有浆, 饮之得醉, 俗谓之越王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 遣侠客刺得其首, 悬之于树, 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 命剖以为饮器, 南人至今效之。当刺时, 越王大醉, 故其浆犹如酒云。”
当然,新鲜的椰汁喝了是不会醉的。
苏东坡则是对椰子情有所钟。苏东坡谪居海南儋耳( 今儋州市)时 , 称椰子水为“美酒生林不待仪”, 并赋诗称赞用椰子壳雕成的“椰子冠”。
到了明代,在李时珍眼里,椰子更像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良药。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述: 椰子肉“甘, 平; 无毒。”“食之不饥, 令人颜面悦泽。”椰子水“甘, 温; 无毒。”椰壳“能治梅毒筋骨痛。”海南名人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称椰子“一物而十用其宜”。
明代,海南椰子有了明确的记载,今天的椰乡文昌也开始现身了。据明代正德《琼台志》对海南椰子的记载:“树如槟榔,状如棕榈,叶如凤尾,高十数丈。有黄、红、青三种,黄性凉,青热。出文昌多。”这是最早记载海南椰子的文献,也是对海南椰子半文昌的历史佐证。
1952 年, 海南的椰子种植面积只有0.5513 万公顷。1960 年2 月, 周恩来总理视察两院时, 嘱托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科技工作者:“椰子科学研究一定要上马”。至1970 年, 海南椰子面积达到1.5207万公顷。
1980 年成立了“文昌椰子试验站”[1993~1994年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科委先后发文批准更名为“椰子研究所”,简称椰子所]。文昌椰子有了技术与智力支持机构,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文昌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是一个半岛,即文昌半岛。文昌属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土壤十分适宜椰树生长。
椰子原产于亚太地区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据考古,距今4000年左右,居住在马来群岛的人们已驯化并种植椰子树了。考古学家在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的冲积层内还发现了100万年以前的椰子化石,证实了椰子最早的原产地。
马来群岛与海南岛,隔南海相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吹拂着南海洋流,载着天然的航海家——椰子,一路飘荡来到了海南岛的东海岸上,海岸凸出的文昌半岛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承接了远道而来的新物种,文昌半岛适宜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也成为这一新物种落地生根、繁衍兴盛的天然条件,漂流过海的椰子像是又回到了久违的家园,天时地利就这样成就了文昌这一中国椰子的发源地。
椰子的果皮纤维丰富,形状恰似一个圆球,非常适宜于在大海上长途航行,也因此被称为天然的航海家。在马来群岛,当成熟的椰果掉落到海滩上或海水里随洋流远航,漂到海南岛的东海岸上,再遇上天然的适宜环境,自然就生根发芽并繁衍成林,开辟起新的家园。
早前,曾经有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椰子在海中漂浮110天后,还能生长且能在海水中发芽,而110天所能漂流的距离,足以使马来群岛的椰子跨越南海,抵达位于南海西北岸的海南岛东海岸,再登陆文昌半岛,生根发芽。文昌的东郊恰好在文昌半岛的颈部,成为椰子登陆生长的最佳地点,这也是东郊椰林的由来。
如今,东郊椰林早已成为海南椰子规模大、品质佳的核心产地,文昌也成为中国椰子之乡以及椰子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引领着海南椰子产业的发展。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