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导演、编剧,他的多部作品都曾获得大奖。2013年,凭借剧情片《如父如子》入围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并夺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 。2018年5月19日,是枝裕和凭《小偷家族》摘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他的作品中,习惯以“小”动情,小人物、小感情、小情节,通过这些细微处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温情表面后是不动声色的情感触动,平淡朴素的文字就让人潸然泪下。
《如父如子》中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社会精英的良多本过着令人羡慕的日子,妻子绿温柔顾家,儿子庆多乖巧懂事,可一通来自儿子出生医院的电话,把他们的日子打入漩涡中,儿子可能抱错了,一边是六年的抚养之情,一边是落入他家的血缘之亲,到底要如何抉择?
从社会普遍价值来评判,良多是一个优秀人士,有着高薪工作,拥有自己的房产,外表也高大英俊,从里到外散发着迷人的自信。
但生活就是充满变数,一个电话打破了宁静。他们的儿子庆多,很有可能抱错了。
自从知道这个消息,良多内心就害怕面对儿子,他不自觉地观察着儿子,小心翼翼地寻找他与自己相似之处,去探索儿子的一举一动,看是不是有他们夫妻的影子,一旦发生不同的地方,他就会非常失望。
就算是百般煎熬,也要面对真相,经过DNA测验后,庆多真的不是亲生的。医院的建议是交换孩子,但相处六年的感情,怎么能说换就换呢?从内心出发,良多更看中血缘,妻子绿更看中自己抚养长大的庆多,二人的观点,从最初就截然不同。
两个家庭的第一次见面,当良多看到亲生儿子琉晴的时候,他一直在做比较,相比庆多的瘦小内向,琉晴果然更像自己,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提起最爱吃的饭,也和自己相同,他不得不感叹血缘的神奇。
日后的相处中,良多更倾心于琉晴,手把手教导他如何拿筷子,陪着他打游戏,虽是微小的事情,但在妻子看来,这和对待庆多,还是存在差异。
从最初的见面到后来的每周换宿,良多内心抱着交换的最终目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绿早已崩溃,每次换宿都让她精神紧张,她甚至想带着庆多逃离。她也从丈夫的举动中,洞悉到了他的选择,内心悲伤又绝望。
父亲当然不会懂,喂养照顾和陪伴产生的母子感情,早已超越了十月怀胎的牵绊。
最后,他们还是进行了交换,亲生儿子近在眼前。可在和琉晴的接触中,良多渐渐回忆起自己和庆多的点点滴滴,他翻看着相机中庆多的成长记录,内心开始柔软,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接回了庆多,当他看到庆多跑向自己那种雀跃欢呼的神态,才真的懂了什么是父子感情。
良多的选择,更多是对自己的认可,他认为自己很优秀,儿子也必然要遗传这些优秀。而庆多的性格并不像他,琉晴的出现刚好弥补他的遗憾。
哪怕是基因,他也要积极证明自己的优秀,这和他的原生家庭分不开关系。父母的离异、继母的出现、频繁的搬家都曾伤害过他的幼小心灵,他拼命读书,保持优秀,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原生家庭的默默反抗。后来他成功了,但和家庭的联系并不多,对父亲和继母冷漠决绝,像对待陌生人一样,他的学业和事业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亲情课一定是不及格的。
正是因为儿子的血缘问题,他才幡然醒悟,他才知道继母养育他的辛苦,也懂得了亲情是何物,不是简单的血缘,而是打不散的生活羁绊。
书中出现了两个家庭,良多代表生活富裕的社会精英,雄大代表经济贫寒的底层人士,但一个家庭的幸福,又怎么能仅仅用财富衡量呢?
良多常年专注工作,甚至连节假日也在加班,对家庭的付出很少,他严格遵照着生活的规律,对整洁和秩序看得很重。妻子绿在他面前活得小心翼翼,儿子更是惧怕他,生怕惹他不高兴。
雄大一家人,不拘小节,孩子们可以随便闹腾,可以放肆玩耍,吃饭的氛围充满轻松温暖。良多第一次接触他们,就表现了出了不屑,他断定这样的家庭,根本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但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和物质上并没有本质关系。
父母的关爱和互动,家里轻松的氛围,活跃的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良好的影响,雄大一家的孩子在细节上存在在一些缺点,比如爱吃快餐,爱咬习惯,爱折腾,但孩子却是真实的,不假装,不迎合。
反观良多的家庭,吃饭不能洒在餐桌上,饮料不能多喝,要学会独自洗澡,还要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钢琴,每一项都充满着强制和压迫,庆多的性格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他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小心翼翼和迎合讨好。
也许这样的孩子,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但他并不是真实的快乐。
在良多和雄大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两个父亲的不同之处。
“良多先生比我这老骨头年轻,还是多挤出点时间跟孩子一起比较好。”
“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不是挺好的嘛。我家的方针就是培养孩子什么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
“对这些事,你可不能嫌麻烦啊!这话我也不想说,不过这半年的‘交换留宿’,我跟庆多在一起的时间,比迄今为止良多先生跟庆多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啊!”
“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从书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家,最后的交换阶段尤为明显,琉晴一直用叛逆表达着自己的抗拒,而庆多变得默默悲伤,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想念父母,想念那个自己一直成长的家。
这也是孩子的纯真之处,他们并不关注大人所谓的血缘传承,在他们的世界里,从小到大的陪伴才是内心最重要、最在乎的事情。
我们现实中也会出现亲子关系的困扰,当父母沉迷于工作,忽略对孩子的陪伴时,当你对孩子只是管教和约束,而忽略孩子的天性时,那就是时候思考一下亲子关系了。物质的给与,比不上用心的陪伴,毕竟对孩子来讲,长情的告白是陪伴。
经过医院的一步步调查和取证,最终找到了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位护士,因为她,两个家庭陷入了艰难的抉择,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心理波动。
令人惊讶的是,她并不是工作失误,而是蓄意操作,这更是激起了几位当事人的愤怒,在法庭上,她怀着愧疚的心情诉说了往事。
“那时我刚刚再婚,为抚养孩子终日忧愁……所以就把自己的焦躁撒到了别人的孩子身上。野野宫太太(绿)家很富裕,住着最贵的病房。老公又在一流企业上班,还有真心为自己高兴的家人陪伴在身边……跟她比起来,我却……”
当律师铃本问她当时调换孩子的心情时,她答:“很痛快……一想到不幸的人不仅仅是我一个,我就轻松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嫉妒惹得祸。她得不到别人的幸福,就想办法去摧毁,这份恶意,让人震惊。
这和东野圭吾的《恶意》中的故事一样,最大的恶意是因为自卑和嫉妒,才不顾一切迫害他人,甚至要毁坏他人的名声,恶意的深处,是人性的丑陋。
总有一些人,在苦难和坎坷面前不寻找原因,不去努力改变现状,反而去嫉妒和中伤那些成功的人,恨那些人实现了他的梦想,恨那些人过上了他理想的生活,在怨恨和嫉妒中,露出了人性的最阴暗一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东野圭吾《恶意》
在《如父如子》的书中,我们能看到父亲良多的成长,他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也承认了继母的付出;在自己家庭里,他放下了对血缘的执念,接回庆多,明白了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脱掉了自己厚重的外壳,开始展现一个父亲的温柔和爱护。
全书不过是两个家庭中人物的关系展示,但一样打动了读者,这便是是枝裕和的文学魅力,他的多部作品,《步履不停》《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等等,都是以这样微小触点去展开感情的诠释,故事都是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开始,而我们却能被背后的暗潮汹涌击中内心。
文字的魅力,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