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产生
神经受刺激后,由静息转为兴奋。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表明,兴奋的本质就是可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静息时,膜电位表现内负外正。原因是: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就是神经纤维表面从兴奋处开始,由近及远不断产生电位变化(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两个相继发生的过程:
(1)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就是所谓“局部电流”。
(2)局部电流刺激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兴奋由胞体传导到轴突末梢,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3.兴奋的传导方向:在动物体外实验中,刺激神经纤维某处,兴奋由刺激点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
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信息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到后一个神经元就是依靠突触实现的。
(1)图2中a-e分别表示:a.突触小泡;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d.突触后膜;e.受体。
(2)突触类型:由上图1可知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等。
(3)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2.兴奋传递的基本过程——信号转变
(1)电信号在突触前膜转换成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所以突触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2)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 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有的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有的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有的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作用位点往往在突触。
二、判断题
1.判断下面有关兴奋传导和传递说法的正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
(2)一般情况下相邻的神经元之间是直接接触的,因此两个神经元之间可以传递信号( × )提示: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之间有间隙。
(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 )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快( √ )
(6)细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 )
(7)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一般会保持分化后的状态,不可逆转( √ )
(8)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 )
提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9)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后都将被相应的酶降解,防止持续发挥作用( × )
提示: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后,有的被相应的酶降解,有的被回收进细胞。
2.判断下列有关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叙述的正误
(1)兴奋剂和毒品大都通过作用于神经纤维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 )
提示:化学物质(如兴奋剂和毒品)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2)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经常被用于体育竞技( × )
提示:为了公平、公正,运动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
(3)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 √ )
(4)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药物都应该禁止使用( × )
提示:神经系统的药物的应用很广泛,比如有些能缓解疼痛,手术时经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