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人民公社”这个词,国人对其往往有着复杂的感情。年轻人觉得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不否认公社时期的物质生活匮乏,却很是怀念那个时期社员之间的淳朴感情。
1983年10月,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地在1984年底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至此成为过去式。
对于人民公社的所有印象和记忆,都尘封在历史之中。
然而很多人却不曾想到,在2022年的今天,我国依然有一个“人民公社”。
成员们记工分、统一分配,而且人均年收入比很多农村还高,达到18000元。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媒体舆论的关注,不少记者都赶去采访。
在2017年12月2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县级市)周家庄乡的村民康田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俺们这儿办婚礼特别省事儿省钱。上个月俺儿子结婚,从头到尾整场婚礼也才花了六七千块钱。”
说着,康田志指着院子里墙上贴着的红礼金单补充道:
“你看,俺们这儿的礼金基本都是5元、10元、最多不超过20元,我家一共才收了不到2000块的礼金。俺们这儿的彩礼也少,俺儿子结婚,一共就给了女方6600元彩礼。”
在当今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天价彩礼面前,6600元的彩礼,对于男方来说,诚然没什么压力。
“这个彩礼金额,男方是满意了,女方能接受吗?”
采访现场,有不了解全貌的工作人员暗自怀疑道。
据了解,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6000元,村民们完全随得起几百乃至上千的礼金。
再者,根据男方的家境来看,6600元的彩礼属实和他们家的身家不匹配。
对此,女方却坦言,他们没得选,只能心甘情愿地“被迫”接受。
这前矛后盾的话该怎么理解呢?
原来,女方所说的心甘情愿是指这套不讲排场的原则,双方基本没怎么商量就定下来了且一致同意。
“被迫”则是说,他们以上所做的一切其实事先就已被“一个制定”规定好了。
不仅仅是他们,整个周家庄乡都得按照这一规定办事。
这个规定正是,自1952年起,周家庄乡就一直遵守且沿用至今的“人民公社制度”。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早在1983年就已宣告结束了,周家庄乡这一反常操作又是何故呢?
周家庄乡一直坚持着这一看似和当下极不相符,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老旧”制度,那么它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雷金河的人。
老爷子虽然已于2001年过世,但周家庄乡的各个角落里仍流传着他的传说。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参考对象,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追溯起来,新中国刚建国的前四五年,刚开始用的其实是互助组,意为穷帮穷,富帮扶,大家有各自的圈子。
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穷富两极分化。
很显然,这一现象和我们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理念完全相背。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及这条路具体应该怎么走,领导人在不断思忖着。
一系列考量、实践之下,人民公社制度应势而出。
为响应国家政策,1952年,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在雷金河的带领下,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
其实早在1949年初期,周家庄乡施行的也是互助组。
1952年,在雷金河的领导下,晋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
1953年,雷金河组织建立起了周家庄村初级生产合作社。
一开始,周家庄公社的表现就优于当时全国的其他公社。
不得不说,一位深谙人性的领导者才是最好的领导者。
没有制度的约束,人性的弱点定会不断放大,团队合作更是如此。
从一开始,雷金河就深知这一点。
为了避免队里出现一些滥竽充数,混吃混喝的人,雷金河制定了一项相比于其他公社更为细致的公社制度。
雷金河制定的公社制度以“定额管理”为核心,以“干多少活、记多少分”为评判标准。
公社严格遵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获”的原则,将付出与劳动所得等价。
乡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在铁腕制度引导下,队里基本不存在混吃混喝的人。
大家无一不是卯足了干劲儿,毕竟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挣工分。
做的多,自然分到的就多,做的少,一年下来分的也就少。这很公平,众人心服口服。
为了进一步合理安排群众,发挥出最大的劳动效力,雷金河会提前规划好每个人的工作岗位。
看大门的看大门,去地里干活的去地里干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应的岗位。
如此一来,这个人做什么,队里一目了然。
这个人在这个岗位上产出了多少效能,年末自己能有多少工分,队里清楚,自己更清楚。
为期一年后,相较于1953年,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增加了52%。
凭借着这一杰出业绩,雷金河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更是获得了“冀中一杰”的荣誉称号。
雷金河归乡后,很快将自己之前得到的一系列荣誉清了零,转而又投入到了周家庄公社的工作安排中。
和群众打了一年多交道后,雷金河对众人的脾性越发熟悉。
秉承着“物尽其用,效能最大化”原则,雷金河与时俱进,又默许了“合适”原则。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才能让个人在对应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进而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的利润。
对此,雷金河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他们安排最适合其性格的工作岗位。
之后,雷金河还在之前“多劳多得、不劳则不获”的基础上,加上了“超产或节约成本有奖,如若造成损失则会惩罚”这一项,进一步从根本上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最终,雷金河成功了!
1962年,雷金河所在的公社获得了国务院嘉奖,一举成为了当时享誉国内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在之后雷金河任职的数年里,周家庄乡的收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登上了舞台。
就在全国大力倡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周家庄村民却联合起来极力反对这一制度在他们当地实行。
众人请愿,希望周家庄能一直延续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
终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为了全力响应村民们的意愿,上级领导到周家庄乡进行了实地考察。
结果显示,周家庄乡的一切指标皆符合相关要求。
最终,有关部门给周家庄乡开了一个特例,允许其继续沿用人民公社制度。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雷金河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将工业生产建设提上了日程。
在他的带领下,机械、纸箱、建材等企业在当地陆陆续续建立了起来,“百花齐放”,好不壮观。
这期间,周家庄乡一直坚持着人民公社的集体制度,一直到如今,6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
进入新时代,昔日的时代产物“人民公社制度”,还没有被新时代的周家庄乡村民们嫌弃吗?
1953年,雷金河制定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则不获”原则,无一不是透露着公平公正气息。
公平公正这一准则,四海之内皆成立,普天之下无人不服。
这也是周家庄乡村民自1953年开始实行,并能一直沿用至今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周家庄乡村民维护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但实则他们响应的是雷金河的公平公正原则。
在过去,人民公社制度在周家庄乡取得了巨大成功,想必在当下也差不到哪里去吧。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到过周家庄乡的人,无一不承认他们当地人的幸福指数极高。
有人甚至直言,周家庄乡就是我们一直努力建设,并向往的大同社会。
在周家庄乡的土地上,村民们依然执行的是“多劳多得,记工分“的行事准则。
之前没有的混吃混喝现象,当下的周家庄乡也没有。
另外,雷金河默许的“适合制度”至今也仍然在周家庄乡存在着。
当地的村民会根据个人特长,在团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周家庄乡也在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们在相关领导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着其他各种新兴行业。
2007年,在做了一系列实地调查以及市场经济考察后,周家庄乡第九生产队在当地开发出了观光采摘园。
一些苦城市已久的城里人,闲暇时间便会到周家庄乡的观光采摘园里
这些前来进行实地观光采摘的游客,不仅会带动周家庄乡的农业产值,还会在当地休闲住宿,并购买一些工艺礼品,可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增长。
据统计,仅这一项旅游,就为当地增加了近四千万的额外收入。
另外,村民们还开发了专业基地,在基地里,种植了水果、树木、农作物等优良品种。
农作物中以优质小麦繁育为典型。
这里产出的小麦质量好,产量高,很受批发商的欢迎。
周家庄乡果园的面积也不小,村民们种植了3000亩鸭梨,红地球葡萄种植了4000亩。
还有一系列平日里不多见的水果,在周家庄乡也均有种植。
到了周家庄乡的观光旅游者除了采摘以外,还会打卡拍照,也算为周家庄乡做了免费宣传,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周家庄乡开发建设这些生产基地,切实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能让当地人在不出门的前提下,就轻松把钱赚了。
往前说,1999年,全社的经济总值达222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73.85元。
到2005年,在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在3255元徘徊时,周家庄乡村民的人均收入值已达到了5018元。
2013年,当地村民的收入更是攀至14104元,到2015年,当地人均纯收入再创高峰,升至18048元。
村民们的经济收入高低,是人民公社制度运行成功与否最直接的证据。
这些数据可以证明,人民公社制度在21世纪的周家庄乡,施行的依旧很成功。
为最大程度改善当地居民们的生活条件,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免费”措施。
教育是其放在第一位的,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均免费。
生活中,村民们有生活补贴、电费补贴。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会有残疾人补贴,老年人有养老津贴、退休制度。
业余时间为了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周家庄乡特意建设了众多品类繁杂的娱乐设施、场所,有纪念馆、电影院、各式公园、篮球场等。
周家庄乡人认为,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则一分都不许多花。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禁止攀比现象,周家庄乡设定了具体的红白事办理原则。
对于红事,周家庄乡要求,摆酒席最多不能超过八桌,菜品里不能出现海鲜之类的高档菜。
秉承着这一原则,康田志家在办宴席时,一共摆了五桌酒席,每桌上五六个家常菜,另外加一瓶酒。
这么算下来,康田志家自然花费不了多少钱。
白事则是一众亲人只吃大锅菜,至亲穿白,其他孝子则每人一块黑纱,或者是白手巾,外加一朵白花。在此期间,不允许唱戏、说书。
和当今大多数村子冷冷清清、年轻人丝毫不见踪迹的情形不同,周家庄乡处处皆有年轻人的影子。
周家庄村民韩平锁的“主动入赘论”,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因着以上这一系列理想的生活条件,韩平锁直言:“我们这里的女子鲜少有愿意主动嫁到外面去的,反倒是外面的男子愿意主动入赘到我们这里来,当我们的上门女婿。”
韩平锁所言并非夸大。
据周家庄第九生产队的统计情况来看,他们队436户人家中,有30多户都是上门女婿。另外,队长表示,有不少外地人都想主动加入到周家庄乡的户籍。
这是因为周家庄乡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在周家庄乡,家家都有二层小楼,村里贫富差距很小,一片静谧祥和之风。
因着以上杰出表现,周家庄乡曾两次荣获“嘉奖令”,还入选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每当村民们感慨当下的幸福生活时,1952年在周家庄乡第一次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雷金河老人,便会出现于大家口中。
雷金河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实战经验证明,时代论固然有之,但终究,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展准则。
让我们一起祝愿这个“最后的人民公社”能够越办越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