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威廉·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年,他72岁。
戈尔丁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热爱文学。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有 《继承者 》、《品契·马丁》、《自由堕落》、《 塔尖 》、《 金字塔 》、《 纸人 》《近方位》等,其中以《蝇王》这部作品影响最为深远。
戈尔丁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年代,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却在不断尖锐化。
食利者阶层的扩大,导致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明目张胆地暴露出来,人性内心的恶意也正在被无限放大。
《蝇王》即是戈尔丁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反馈。在看遍了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基本生存的考验之后,戈尔丁在基督教“原罪”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体会到了人性“恶”与“罪恶救赎”的真实性。
“寓言编撰家”戈尔丁通过把成人的世界和观感注入到孩子们的视角下,创作了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暗黑童话《蝇王》。而从另一方面,《蝇王》中,以孩子们为主角的视角呈现又再一次地复刻了现实生活的残忍与荒诞。
然而, 作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戈尔丁在经历惨无人道的世界战争之后,深知生活的虚幻和苦难。太过露骨的文字给人以痛苦,所以在《蝇王》中,戈尔丁又怀着人道主义情怀,将故事写成一部寓言神话,已完成最后的反向救赎。
戈尔丁直面人性,但又怀有慈悲,这就是《蝇王》文字中所体现的最终价值。
《蝇王》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6岁到12岁的孩子,因为飞机失事而降落到一座荒岛上。
这些在文明世界成长中的儿童,怀有童真,天性烂漫,起先大家也能和睦共处,相互团结。但随着生存难题的不断暴露,孩子们内心深处恶的本性也随之膨胀。
在孤独与恐惧中,他们相互残杀,悲剧的一幕幕开始不断上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戈尔丁尚在一所大学教书。但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原本的生活秩序也随之打乱。1940年,威廉·戈尔丁参加了英国皇家海军。
作为战舰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无数难忘的战斗。 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
戈尔丁亲历战争的残酷,等到战争结束以后,他对人类的看法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蝇王》的故事背景会是设置在未来的第三次核战争当中。
当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但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进入了“类似长期”的冷战阶段。核武器的威胁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人类生存面前。
而刚才从战争中得以喘息的民众,不仅要面对战争荼毒以后的精神创伤,甚至还面临着可能会随时到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深恐惧。
继而,戈尔丁将这深刻的恐惧和担忧投射进了作品《蝇王》中。在作品下,用虚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痛苦挣扎求存的孩子们的现状,企图唤醒现实人们对于战争的敬畏之心。
《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作品,当然也是最著名的一部。《蝇王》以著名儿童小说《珊瑚岛》为小说的包装形式,以寓言式的手法,展现了戈尔丁对于“人性恶”的思想总结。
小说《蝇王》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年纪尚幼的孩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二岁。而通过这些儿童的视角,以及荒岛生存的环境背景,极大地突显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脆弱与扭曲。
作品中的孩子们被划分成两大群体:一是以拉尔夫为首的代表社会文明的理性派;二是以杰克为首的代表人性恶与兽性本源的野蛮派。
①文明的理性派
故事一开始,拉尔夫从荒岛上醒来,而他身边是身材肥胖,患有严重哮喘的戴着眼镜的猪崽子。拉尔夫生性理性且勇敢,在发现海螺的吹鸣作用以后,号召来了掉落在孤岛上剩下的孩子们。
在孩子们眼中,拥有海螺就是拥有权力。于是被大家推举为领头的拉尔夫,运用现实社会的文明和规则开始给大家制定生存的纪律。
拉尔夫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他希望在没有秩序的荒岛上,孩子们能够按照民主和文明的标准行事,以此来维持作为“人”的本质。
而同为理性派的猪崽子和西蒙,也同样不放弃理性和科学的思考,在其他小孩哭喊这个小岛有野兽时,他们申明到:
“生活嘛,总是有科学性的。再过一两年战争就会结束,人们会旅行到火星上去,再从那儿回来。我知道并没有野兽——没那种带爪子的东西。”
“除非咱们害怕的是人。”
这是戈尔丁通过孩子们的口来向世人阐明,在无序的社会现实中,只有崇尚文明和科学才不至于被莫须有的恐惧支配。这个世界并没有野兽,野兽就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恐惧和假想,回归理性和智慧是保持真理和生活秩序的最大前提。
②兽性的野蛮派
而文中,另一位重要的角色就是杰克。在荒岛上,杰克代表的是武力和征服。杰克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一开始的领队被拉尔夫抢走以后,杰克虽心有不满,但也明白荒岛生活必须大家同心协力。
起先,孩子们都能和谐共处,相安无事。可是那天,杰克为了去打猎野猪,导致看管的篝火熄灭。而远航的船只就在那一天经过了小岛,原本有望回家的孩子们,因为杰克的失误错失了回家的希望。
从这里开始,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急剧激化。
杰克认为:
“在荒岛上,只有找到 吃的才能存活下去。他回想起他们怎样智取那头活家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它身上,结果它的性命,就像享受了那香味常驻的醇酒。”
杰克在荒岛上的绝对性力量,让他开始重拾内心极强的兽性与权力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拯救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在杰克看来,能凭本事吃上肉才是这里生存的王道。
于是,以杰克为首的野蛮派,渐渐脱离了拉尔夫的领导,并开始针锋相对。
他们开始在脸上画上原始部落一样的色彩线条,把木竿削成武器,用绝对的独裁和残暴的野性开始宣夺荒岛的主权。
最后在围捕莫须有的“野兽”和两派的纷争中,西蒙和猪崽子不幸丧生,而拉尔夫也被杰克和罗杰为首的野蛮派不断追击,绞杀。
生存面前,恶意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吗?是性本善亦或性本恶呢?在《蝇王》这一没有大人的荒岛上,企图维持文明的拉尔夫最终败走,被拥有力量和野性的杰克一派追杀。
戈尔丁就此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和文明的陷落。而从儿童视角的纷争映射的成年世界,更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暗示了人类内心对于权力,财富和利益的角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 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现实的关怀。
而《蝇王》中虚构的荒岛,即是这群孩子生活的一个微观人类社会。拉尔夫力求维持的文明秩序,最终走向野蛮血腥的结局,同样也可以视作宏观角度下,人类发展史中所承载的血腥与暴力。
或许,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前进,都蕴含着伤害与杀戮。亲历二次世界大战的戈尔丁内心最清楚不过。
然而, 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在小说中隐含了赎救主题。
《蝇王》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同样也是一种警醒和救赎。
正因为,戈尔丁不想让世人堕落成为杰克和罗杰那样的“野兽”,所以最终拉尔夫等来了英国皇家军队舰艇的搭救。
故事的结局处,荒岛呈现出这样一幅悲伤凄惨的景象:
“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
“拉尔夫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拉尔夫对于海岛环境的哀悼,和对好友的缅怀,正是戈尔丁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积极寻找的救赎出路。文明社会所残存的人性光辉,理性,智慧和慈爱支撑孩子走回原来的世界。也只有这样, 对内心的邪恶进行反省,才有可能趋向至善。
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答谢辞中这样表达他对人类的希望:
“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即使,戈尔丁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过血腥的残杀,同伴的死亡和无数残酷的战争场景,但最终,他还是在失望和沮丧的同时,不忘去唤醒人性内心的爱与光明。
不得不说, 戈尔丁终是一个“对人类面带微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