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蜀汉,诸葛亮安排的特务是否真的存在?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费祎。
说起费祎,大多数人会想到诸葛亮《出师表》所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众所周知,费祎是先帝刘备给儿子准备的内事辅政大臣,也颇受诸葛亮信赖。
但不为人知的是,正是费祎这个诸葛亮亲自安插的特工,在诸葛亮死后,一步步除掉魏延、杨仪两大奇才,为蜀汉赢得了30年的安宁。
为什么诸葛亮选择了费祎?诸葛亮死后,费祎究竟做了什么?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揭秘这个蜀汉大特工——费祎。
费祎,本是荆州江夏郡人。严格说来,江夏郡并非蜀国的地盘。那费祎缘何入蜀为官呢?
费祎幼年丧父,一直跟随堂伯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与益州有亲,他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与伯仁关系亲厚。
刘璋孝顺母亲,便派人迎接费伯仁到益州生活,费祎也跟随伯父,来到蜀地求学。
据史料记载,费祎的识记能力相当卓越。每次读书,只需稍加浏览,就能明白其中意思,速度比常人快上许多。因此,学业也十分顺利。
后来刘备定都蜀地,费祎学成之后,也就留在益州做官。
当时的费祎,在益州小有名望,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长期寄人篱下的经历,并没有令费祎过度敏感自卑,反而使他养成了不慕虚荣、宠辱不惊的性格。
《三国志·费祎传》曾记载这样一件事:一次费祎和好友董允,一同去参加许靖儿子的葬礼。
董允的父亲董和,为二人准备了一辆从后面开门的窄小马车。董允看到后,当即有些不满,费祎没有发出丝毫情绪,甚至还抢先坐了上去。
到达葬礼现场,董允见来了许多显贵人物,连诸葛丞相也在其中。且大家的车架也都十分豪华,神色更加不自然了。反观费祎,仍然镇定从容。
后来董和知道了此事,对儿子说:“我一直觉得你与费祎不相上下,但在这件事上,你不如他”。
进入官场后,聪明机敏、双商极高的费祎,很快便引起了丞相诸葛亮的注意。
225年,诸葛亮南征回朝时,蜀地官员皆出城数十里,前去迎接。其中许多官员年龄和官位皆在费祎之上,但诸葛亮却特地让费祎和自己同乘而行。
两人在马车上具体交流了什么,已不得而知。但从诸葛亮之后的行动来看,费祎此时已经成为诸葛亮极为信重之人。
诸葛亮将费祎举荐给刘备,很快就受到刘备的赏识。刘备立太子后,费祎和董允都做了太子门客,成为后主刘禅手下的储备管理人才。
刘禅即位后,费祎随即任命为黄门侍郎,往来皇帝和尚书令之间传达公文,也接触到许多朝政大事。
诸葛亮有治世之才,蜀汉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逐渐接触到蜀汉权力核心的费祎,仕途十分顺遂,却也过于平淡。
费祎由普通官员变成诸葛亮的特工,则是由于延仪之争。
诸葛亮心里清楚,后主无能,因此只能尽己所能,为刘禅清除障碍。而在影响政局稳定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大将魏延和后勤主管杨仪的争端。
提起魏延,便会想到《三国演义》中杜撰的“脑后有反骨”之说。但关于魏延谋反,确实一桩实打实的冤案。
魏延真正从蜀汉将领之中显露出来,是在跟随刘备入川 ,以及后来汉中之战。
219年,由于在汉中一役战功卓越,魏延从牙门将军被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实实在在掌握一州之权。
在魏延得到任命前,大家都以为这个位置会是张飞的。魏延的名字一出,一片哗然。
这一任命,也使蜀汉将领的排名迎来一次大的洗牌。独守汉中要地的魏延,地位已经超过当年与刘备江湖患难的张飞,能和独自镇守荆州的关羽比肩。
其后,诸葛亮数度北伐曹魏,都是从汉中出发的。
魏延能够在十数年里,始终镇守汉中这个一级战略要地、北伐大本营,其重要性或许已远超关羽。
而汉中防务固若金汤,也证明了魏延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如此优秀的人才,诸葛亮为何就是不喜欢呢?
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源于魏延野心勃勃的子午谷奇谋。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献计,想要如同韩信一般,带领一支兵士另辟一路,由子午谷奇袭长安。
魏延对此计信心满满,但诸葛亮却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没有采纳。
之后的每次北伐,魏延都会重提此计策,但都被诸葛亮驳回。
因为此事,魏延对诸葛亮多有不满,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的才华不能充分施展。
228年,在至关重要的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没有采纳众人任用魏延为先锋的建议,反而选了马谡。结果街亭一役蜀军大败,北伐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诸葛亮,或许是想挫挫魏延的锐气。但经此一役,他也意识到了魏延在北伐一事中的不可替代。
之后的战役中,魏延大破曹魏大将费瑶、郭淮,逆战司马懿大获全胜,率领吴懿攻入魏国境内,军事成就斐然。他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一步步封侯拜将。
这一时期,魏延在军中可以说是难逢敌手。但是上天偏偏给他派了个“死对头”——杨仪。
作为军中的后勤保障人员,杨仪并没有像魏延那样,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却也颇得诸葛亮赏识。
杨仪本是投奔关羽帐下的功曹,后来关羽派他去见刘备。两人一问一答间,对于政治的理解颇为投机,于是刘备便将杨仪提拔为左将军兵曹掾。
219年,刘备汉中称王后,杨仪被擢升为尚书。
此后的南征以及汉中之战,杨仪都有参与,协助诸葛亮筹措粮饷,安排检查军中制度。
蜀国地处四川,地形复杂,粮草运输不便,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为了方便运粮。
而在粮草问题上,杨仪每每能快速处理完毕,解决了诸葛亮的心头大患,可见他确实是后勤补给方面的奇才。
两大奇才的碰撞,并非“金风玉露一相逢”,反而是“针尖对麦芒”。
魏延、杨仪一个管军事,一个管后勤,本应协同配合。但由于这两人都是才华出众、性情高傲之人,反而处不到一块,互相看不过眼。
如果说魏延执意坚持的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看到了他的妄自尊大、好大喜功。那么,魏延与杨仪的势同水火,就真正触到了诸葛亮的底线。
北伐军中的重要人物不和,难免影响军心。为了稳定局面,诸葛亮决定找一个秘密特工从中调和,随时掌握这两人的动向。
这个特工就是费祎。诸葛亮为何会选中费祎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性情温和顺从,善于调节人际关系。
费祎本人的性格,从他和董允参加丧仪一事便可见一般。朝堂之中向来难免党同伐异,费祎却能游走于各派之间,无疑是蜀汉政坛中的“变色龙”。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费祎“宽济而博爱”,可见费祎确实是个宽厚平和、不争不抢的人。
其二,办事能力突出,诸葛亮放心。
凭借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费祎很快展现出极佳的外交天赋。于是,诸葛亮破格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吴国这边,吴主孙权听闻此次出使的费祎是个新人,便有心刁难。招来诸葛恪等辩才出众的臣子,于席间尖锐发问,言辞犀利。
费祎面对众人的咄咄逼问,语气顺畅,据理力争,颇有诸葛丞相舌战群儒之风采,对方终不能令他服输。
其后酒宴之上,孙权与各位吴国臣子,屡屡向费祎敬酒,想趁他酒醉后,抛出难题,扫他颜面。
谁知费祎故意装醉不答,并暗暗记下问题。在退席理清思路后,才一一作答。
也正是在这次酒会上,孙权的一个问题,引发了费祎的深思。
孙权问他:“你们蜀地的重臣杨仪和魏延,都是德行有缺、不服管教之人。将来若是没了诸葛丞相,两人必定霍乱朝纲,不知贵国如何打算呢?”
看似随意的发问,却直指蜀国弊病。作为蜀国的股肱之臣,魏延代表的军权,与杨仪掌握的后勤,矛盾重重。
现在两人敬服于丞相的雄才大略,能各自发挥长处。但将来呢?
或许正是这个问题,埋下了费祎计除魏延、杨仪的种子。
此次出访,孙权十分欣赏费祎。在费祎离开吴国时,孙权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宝刀赠给费祎,无不遗憾的说:“先生回去后一定会得到重用,以后怕是不能常来东吴了。”
面对这样一件礼物,费祎诚惶诚恐。若是收下,自己和东吴的关系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于是他婉言拒绝,“我并无什么大才,担当不了重任。刀是用来讨伐叛逆之人的东西,愿大王能执此刀建功立业、匡扶汉室,臣也算不虚此行了。”
返回蜀国后,费祎被升为郎中。其后,他又多次出使吴国,顺利完成了诸葛亮设想的联吴政策。
其三,与延仪二人交好,方便递话。
费祎随军时,一直都是延仪二人之间的粘合剂。魏延、杨仪本就和费祎交好,有什么心里话,也都会告诉费祎。
商讨共事时,费祎常常坐在他俩中间,以做调和,笑着劝说两人要协同配合。
杨仪对魏延吐露不满,言辞过激时,只有费祎能出面制止。魏延数次拿刀追着杨仪,喊打喊杀之时,也是费祎拉住魏延,顾全大局。
看到这一点,诸葛亮秘密找到费祎,请他协助自己,暗中探查延仪二人。
有了费祎的努力,在诸葛亮去世前,延仪相争始终停留在表面,没有影响到北伐军的团结和稳定。
234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进行了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就是:在诸葛亮身死后,退军节度,用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不必管他。
此时,诸葛亮已然对魏延起了杀心。而这个计划最重要的执行人,就是费祎。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诸葛亮此前安排费祎探查延仪二人,一方面增进了费祎与二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费祎对二人的了解。
除掉魏延的负责人,诸葛亮选定了杨仪。而费祎要做的,就是暗中寻找魏延的罪状,为杨仪递上砍向魏延的利刃。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除去魏延的行动立即展开。
费祎受命前往魏延军中,探听魏延的想法。
魏延对退兵一事不置可否,无所谓地对费祎说:“丞相走了,但还有我在呢”。
听到丞相让杨仪主事,魏延更加不满,“我魏延怎么能任由杨仪这等人摆布,做个断后的小将”,执意要继续北伐。
得到魏延不尊丞相、狂妄自大的证据后,费祎借口先回去向不懂军事的杨仪解释,策马疾驰而去。
此时魏延心知不妙,立刻派人探听杨仪等人的行动。
得知他们真的打算退军,魏延仍不死心,烧毁了南归的行军栈道,企图阻止撤军。
“自己人打自己人”,正是这一冲动之举,直接给魏延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杨仪一方人多势重,且还有诸葛亮的临终委托,自然更得人心。
魏延与杨仪两军对垒之时,大将王平一句“丞相如今尸骨未寒,尔等怎敢如此行事!”直接令魏延的人马不战而散。
失去兵士的魏延,只能带领残部退往汉中,中途便被马岱所杀。
马岱将魏延的头颅斩下,献给杨仪。杨仪直接将头颅踩在脚下,并大声喝骂。如此还不解恨,甚至夷灭了魏延三族。
除去魏延,固然是诸葛亮的意愿。但杨仪在魏延死后的举动,更多是出于二人私怨,可见其性情偏狭。延仪二人的私人矛盾,终究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杨仪诛杀魏延后,就带领大部队撤退。自恃功高的他,已经把尚书令之位视为囊中之物。
却不料诸葛亮棋高一招,算计魏延时,便将他也算计进去了。
得知杨仪在魏延死后的狂妄举动,又想到丞相临终前的殷切嘱托,费祎知道:杨仪不能留了。
杨仪回到益州,尚书令一职已经归了蒋琬。他忙前忙后的折腾,最终只得了个有名无实的中军师。
失去尚书令之位后,杨仪始终被自己看不起的蒋琬压了一头,牢骚满腹。
纵然杨仪流露出不满之情,大家也只当他是郁郁不得志,不再跟他交往。如今杨仪的“朋友”也只剩下费祎。费祎的机会来了。
一日,杨仪与费祎忆及往昔峥嵘岁月,很是感慨。于是就对费祎说:“丞相当时去世,我就应该带着大军投奔曹魏,如今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
说着说着,杨仪还真后悔起来。
费祎听了这话,暗暗记下。这样心存反意的杨仪,不正如当初的魏延?
安抚完杨仪,费祎将今日发生之事,秘密奏报给了后主刘禅。
235年,刘禅震怒之下,将杨仪削去官职流放。
谁知杨仪还不老实,又被人抓住了“言语诽谤”的小辫子,最终自杀谢罪。
就这样,费祎暗中搅动风云,完成了“两连杀”。
诸葛亮死后,蜀汉迎来了后孔明时代。
首先接棒的是蒋琬,234年至246年,与费祎等人共同执政,共计12年。
蒋琬死后,刘禅遵从诸葛亮遗愿,擢升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主理政务。246年至253年,是费祎辅政时期,共计7年。
后孔明时代,蜀汉上层政策出现两种分歧。
第一种,是以蒋琬、费祎为代表的守成派。他们主张先修明政治、休养生息,然后再考虑统一大业。
第二种,是以姜维为代表的进取派。他认为蜀国要积极进攻,夺取天下,不能坐以待毙。
费祎的想法显然是从蜀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先要兵强马壮,再出兵。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他对姜维多有节制,其手下兵马不过万人。
此外,他还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姜维,“如今国家内治无人,只能等待时机,实在不宜轻举妄动。”
在费祎看来,他们不如诸葛亮良多,北伐连诸葛亮也未能完成,他们现在肯定无法做到。
但姜维却始终认为,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才是其真正遗愿,因此不顾客观形势,矢志北伐。
253年初,费祎与同僚宴会时,因疏于防范,被魏国降将郭循,趁酒醉刺杀。
费祎死后,姜维实现了自己的北伐梦。但大量的金钱消耗,劳民伤财,引起军民不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263年,费祎死后的第10年,穷兵黩武的蜀国走向了灭亡。
有专家研究表明:相较而言,费祎的守成战略更符合蜀国实际,如果继续执行,或可延缓蜀汉衰亡。
从234年到263年,蜀汉失去最大的依靠——诸葛亮。这30年里,正是由于费祎一派力主守成策略,蜀汉才得以安稳延续下来。
魏延与杨仪,确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但有才无德,终遭祸端。
费祎在延仪二人间多次斡旋,甚至最终出卖二人,虽然有欺骗、背叛朋友之嫌,但实则出于公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
从结果来看,费祎虽然鞠躬尽瘁,但蜀国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彝陵战败后,蜀国国力遭到严重削弱。外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内部后主刘禅无能,主弱臣强、宦官当道。“民为邦本”,蜀汉如此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以致民不聊生,必然走向倾颓。
参考文献:
齐学东.成都身死日 汉将有余哀——姜维、蒋琬、费祎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4期).
王北固.魏延冤案中的费祎与吴懿[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