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青县花沟镇花西村,贫困户杨红山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脱贫致富的故事被乡亲们津津乐道,他成了四外邻村脱贫致富的“活教材”。从贫困到致富,从自卑到自信,杨红山的这些变化与精准扶贫的“志智双扶”和自己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如今,在杨红山的家中,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干净整洁,屋里基本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处处呈现着一派生活富足的农家景象。
历经迷茫困惑,勇敢迈出第一步
然而,六年前,杨红山家里却不是这样的光景,家里住的是土坯房,吃饭也是上顿不接下顿,一家人的收入仅靠1.75亩庄稼地,家庭的贫困和1.2米的身高让他感到自卑。村里几位爱唠叨的大婶曾经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她们不是笑话他身材矮小,而是议论他年纪轻轻的不该把日子过得这样寒酸。
他曾经无数次暗暗发誓一定要富起来,也曾经无数次幻想着在乡亲们的面前抬起了头、直起了腰。他卖过手机、养过蝎子、放过羊等等,但是都赔了,还欠了一屁股债,给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变当前的囧态?到底怎么做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既没有钱又没有啥本事,想要脱贫致富,我一个四级残疾人能行吗?”杨红山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
“你虽然个子小,但是你还年轻,脱贫致富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只要你肯努力,希望便近在眼前”。联户干部多次与他促膝长谈,为他摆事实、讲道理。杨红山茅塞顿开,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状况,做出个样子来给乡亲们看!杨红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养牛?哪会养啊?”在联户干部的鼓励下,他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参加了县、镇组织的多期扶贫养殖技术培训班,还免费领取了一些有关养牛的书籍。
“养牛?哪有钱养啊?”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杨红山硬着头皮向亲戚、朋友借钱,亲戚、朋友得知穷小子有了脱贫致富的志向,不但没有拒绝他,反而都为他感到高兴并慷慨解囊。
“钱还是不够怎么办?”花沟镇扶贫办帮助杨红山协调5万元无息贷款。
踏实肯干,靠“牛”实现脱贫梦想
钱凑齐以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建牛舍、进饲草、买母牛都很顺利,但是对于身材矮小的杨红山来说,喂这8头能繁母牛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每天天不亮,杨红山就到牛舍干活,风雨无阻。他把脱贫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牛的身上。
然而,养牛的过程并非那么一帆风顺。有一天早晨,下起了瓢泼大雨,杨红山喂牛的时候,发现8头母牛都趴在地上懒得动,不吃也不喝,他意识到牛病了。他顾不上穿雨衣,冒雨去请兽医。矮小的身体在雨中跌倒了好几次,浑身滚满了泥,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已经分不清了。
虽然兽医为这8头母牛打了针,但是,整整一天了,牛还是不吃不喝。杨红山心急如焚,这可是他的命啊!杨红山一直在牛舍焦急的守着,一天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湿透的衣服更没有心情换。杨红山在牛舍又守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发现8头母牛开始吃草了,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瘫倒在了牛舍的墙角,他也病了,发起了高烧。
杨红山在养牛过程中虽然经历过许多坎坷,但他却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他希望靠自己的勤劳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正如杨红山所说,只要有了脱贫的志气和致富的行动,任何困难都不会将你压倒的。
当第一头母牛下崽的时候,杨红山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多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他觉得自己离脱贫梦更近了一步。后来,8头母牛陆续下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乘着政策的东风,加上养殖技术的提升,杨红山的养牛之路越走越宽广。
靠牛实现脱贫梦想的杨红山,成为乡亲们眼中的“牛人”,现在杨红山的养牛场存栏已达到30多头,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他计划进一步做大养牛产业,今年在联户干部的帮助下,办理小额创业再就业担保贷款15万元,从内蒙购进西门塔尔母牛15头,并准备带动周围有意愿的群众发展养牛业,一起实现致富梦。
政府助力,贫困户的日子越过越好
杨红山有过失败,也有过气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脱贫。“我很喜欢习主席所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话。相信在政府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杨红山说。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更有尊严的脱贫,高青县积极探索符合本县实际的脱贫攻坚新模式,全力打造精准扶贫“爱心超市”,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积分制”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9个镇(街道)已设立11家扶贫“爱心超市”,全县4981户贫困群众兑换到了心仪的物品,230余户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106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大大提升。
“我们改变了以往直接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方式,促使贫困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补了精神之‘钙’。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好各项帮扶政策,加强扶贫“爱心超市”的管理,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及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贫困群众从‘等着政策送小康’转变为‘自己实干奔小康’,最终实现贫困户自我脱贫、永久脱贫的目标。”高青县扶贫办副主任郭现化说。
在高青县,像杨红山这样用实际行动励志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有的养鸭、有的编筐还有的种菜。他们正朝着自己的幸福梦,一路前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李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