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自然就有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习惯。中国大陆幅员辽阔,横贯东西南北,五十六个民族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多样的水土必然养育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独特的美食文化,然后,五十六个民族在共同融合生活过程中,这些独特的饮食文化才被世人所知。
如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回族不吃猪肉,藏族人不吃鱼,满族人不吃狗肉等。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汉族人不吃啥肉?
我们现在看看回族人不吃猪肉的来历。回族人的祖先,就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地区的阿拉伯人。由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气候炎热,各种水资源十分稀少,大部分是沙漠地带,人类生存艰难。于是,阿拉伯民族为了适应恶劣的干旱沙漠生存环境,养殖一些能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如骆驼和羊等。
对于猪这一种动物,在阿拉伯民族看来,不仅长相丑陋、天性懒惰,走路只会朝前,其他方向都不会,不适应阿拉伯游牧民族四处漂泊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猪居住环境比较脏乱,容易携带大量病菌传播疾病,沙漠地区缺水也很难清理猪的脏乱环境,猪也容易把珍稀的水资源给弄脏。
而且,猪需要在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环境中获得营养和繁殖,但沙漠炎热干燥的环境也不利于猪的养殖,这一切使阿拉伯民族,一开始很难获得足够的猪肉供应,自然很排斥猪这样的牲畜。
所以,经济是基础,思想文化才是上层建筑。伊斯兰教从创立开始,就禁止教徒们食用猪肉,也禁止教徒们接触猪一类动物,并且把它作为教徒们必须遵守的教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在参加战役中逃亡,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是一头猪救了一条命。于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为了回报猪的救命之恩,就立下了规矩,子孙后代都不能食用猪肉。
后来,公元七世纪,也就是盛唐时代,万国来邦,很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华贸易。起初来华的阿拉伯人并不多,只是少部分人。但伴随着安史之乱,阿拉伯民族创建的大食国帮助大唐王朝镇压叛军,唐朝皇帝出于感恩,就安排大食国的士兵驻扎在中原一带,并且安排嫁娶成家等事宜。
这些在唐朝的阿拉伯士兵,就是回族人的祖先。后来,经过了几百年后,蒙古人的崛起,入侵阿拉伯民族创建的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蒙古帝国。很多阿拉伯人为了逃避战乱,或者在元朝时候为了从事贸易活动来到中国,获得了中国人的身份,定居在中国,最终也形成了回族。
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回族人,也没有与汉族完全融合,始终保持阿拉伯民族的传统。如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日历也是根据伊斯兰教的教历来计算的。而且,回族人大多数聚集在中国西北的宁夏。
现在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回族人,也是坚信伊斯兰教义,不吃猪肉。在回族人看来,即便不能吃猪肉,也还有其他肉类能保证每天正常的饮食和营养均衡。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更加倾向于食用羊肉、牛肉、鸡肉等其他肉类。在回族人开的“清真”饭店里,回族食品都称为清真食品,都是没有猪肉。
不仅如此,回族人也在生活中选择远离猪和猪肉,借此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心的清洁。
满族人不吃狗肉,也是普遍共识。满族人不吃狗肉,与宗教信仰一点关系都没有,乃是文化的原因。
我们知道,狗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的忠实伙伴,也能帮助人类寻找和捕捉猎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自然不能轻易吃掉。
满族之前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少数民族,属于渔猎民族,一直靠着狩猎来获取食物。女真部落在外出狩猎的时候,为了获得很多猎物,都必需带上狗。因此,狗就成为女真人赖以生存的伙伴,自然不能轻易吃掉了。
因此,在满族的民族道德意识来看,狗是他们狩猎的好帮手与好朋友,自然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代,就把狗当做是满族的图腾来看待。在《满族大辞典》中就曾记载:“狗是满族氏族时期的图腾,故族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
由于狗在满族人中占据神圣地位,不仅是伙伴,更加是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自然是舍不得杀戮或者是食用其肉。如果由于一时的口腹之欲,把狗杀掉,就违背了满族民族的道德感。现在,一些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的时候,也被狗当做陪嫁品对待。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满清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在被明朝的李总兵追杀时候,在逃亡过程中,明兵点燃了芦苇荡,火的烟气把努尔哈赤熏倒了。随行的大黄狗为了救主人,就跑到水池里一身都沾湿了水,用湿毛把四周的荒草给压到,然后水的湿气进了努尔哈赤的鼻子里,救了努尔哈赤一条命。
之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为了对搭救自己性命狗的感激,就下令满族人不能吃狗肉。
于是,在努尔哈赤死之后,继位者皇太极在天聪六年时候,就在全国颁布了禁狗令,使得当时百姓养狗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只是在满族贵族子弟中流行养狗,并且把狗作为一种用于馈赠和接纳的“社交礼物”,把狗的地位上升为贵族阶级,使狗凌驾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清军入关之后,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清贵族也把“不吃狗肉”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与中原地区汉族严格分离开来。这样,满族人不吃狗肉,成为满族人习惯,以及为社会所知。
在中国五十七个民族之中,占人数最多就是汉族人。汉族人可谓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能动的,都能吃”,对于吃食可谓是毫无忌惮,甚至还有不少汉族人为了寻求味蕾的快感,拼命猎奇的山珍海味,以及稀奇的肉类来品尝。
可以看到,几乎没汉族人不吃的肉类。但是在古代,汉族人是不吃牛肉的。所以,牛肉也成了古代汉族人忌讳的肉类,虽然是非常不可思议,但这也是由古代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农业是社会的生产力方式,人们主要靠种地为生。在农业生产中,很多重要体力活儿并不是由人们自己能完成的,都要依靠牛。如种植水稻时候,需要牛耕田;种小麦的时候,需要牛犁地。在粮食丰收之后,需要牛作为重要运力拉送粮食。
在古代牛的重要性,使牛成为六畜之首,成为农业之本。宰杀牛或者食用牛肉的话,会使农业耕种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粮食面临减产的风险,百姓难以维持温饱,引起社会动荡。
由于牛的重要性,这自然使古代中国人把牛视为重要物资,不轻易宰杀。如果人人都吃牛了,种植庄稼的生产资料也就没有了,土地也就荒废了,粮食也没有了,难民多了,自然也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因此,为了维系正常的农业生产,在历朝都有禁止私宰耕牛的条文。
如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中写道:
“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
唐玄宗也颁布过《禁屠杀马牛驴诏》。《唐律》中也规定:“若有盗杀牛者,徒两年半”,这也就是说,如果百姓敢吃牛肉,那就是违反了国法,是要面临杀头或者重罚。
由于吃牛肉的处罚之严,这也使很多人都不敢吃牛肉。尤其是伴随着禁止杀牛习俗风气的蔓延,民间也流传“牛戒”的说法,也就是宰杀耕牛或者吃牛肉的人,必然遭到报应。所以,即使在美食文化大发展的宋朝,在东京汴梁的天子脚下,依然没人敢公开违法宰杀牛。即使在美食文化大发展的宋朝,牛肉依然是默默无闻的食材,无人敢吃。
而且,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带头做了表率作用,自己带头不吃牛肉,表达对牛的重视程度。因此,不吃牛肉也成为民众的民心所望。
但很多人也非常奇怪,为什么看水浒传里,北宋那些梁山泊却大口喝酒,大口吃牛肉。因为这些梁山泊好汉本身就是反抗朝廷的,自然敢吃朝廷禁吃的牛肉,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可是在改朝换代的动荡时代,一些人为了活下来,自然也不顾禁忌,大胆寻找能吃的肉,牛肉不再是禁品。
伴随着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不同程度发展,后来伴随着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上也获得了不同进步,牛不再是唯一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养殖技术也提高,牛的繁衍数量也增多,于是牛肉从不能吃的禁品,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可以看到,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由于自然资源和地理文化差异性,饮食文化也是千秋万别。所以,我们必需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