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60年代接待外宾时曾说过:“我打了二十五年仗,由于偶然性,我没有被敌人打死”。毛主席把自己坚持到革命胜利归功于偶然,是因为他清楚战场上枪炮无眼,有许多烈士都牺牲在偶然之外。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历程中铺垫了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的未来奋不顾身,却没能坚持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见到新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
从长征到解放战争的不同阶段,我军中都有师长级别的高级将领牺牲,令人无限悲痛,其中共有六位皆因敌人的冷枪而英年早逝,令人哀嗟。
红军长征开始后牺牲的第一位师长名叫洪超,他是朱老总和彭德怀的心腹爱将,中央红军长征部队的开路先锋。
洪超进入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院不久便参加了南昌起义,作为朱老总警卫员的他从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到登上井冈山期间成长迅速。1932年因反“围剿”战斗而失去了一条胳膊,洪超并未因自己的伤残而放弃战斗。1934年担任红三军团第4师的师长时,他的手下张爱萍、苏振华和杨勇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国上将。
长征的第一仗在湘西信丰百石村打响,战功卓著的洪超被朱老总亲自任命为前锋。遭遇到敌人的阻截之后,洪超指挥红军战士展开激战,很快就在附近的制高点包围了残余的敌军。只是这些顽军拒不投降,还杀死了好几名喊话的红军战士。
洪超来到前线观察之际,敌人直接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政治委员黄克诚赶来时,洪超已经为革命而献身,年仅25岁。
消息传到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后,彭德怀痛心疾首,迅速赶到洪超烈士的身边,和同志们一起埋葬了他的遗体。直到1974年彭德怀临终之前,仍然提醒后人不能忘记在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
而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牺牲的军团级别将领,也是和彭德怀一起从大革命时期并肩战斗的生死挚交。邓萍也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生,南昌起义之前和在国民革命军担任团长的彭德怀一起从事兵运工作,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
1928年7月,邓萍和彭德怀、滕代远趁国民党进行中原战役之际发起了平江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邓萍担任红五军的参谋长。后来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邓萍仍然担任参谋长。
红军长征一渡赤水后,邓萍带领第三军团攻占了娄山关,开始向遵义新城进军。2月27日,红三军团的11团进攻期间,邓萍在张爱萍和兰国清的陪同下到遵义老城外的土坡上查看情况,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的时候突然倒在了张爱萍身上,鲜血瞬间染红了张爱萍的衣服。
彭德怀亲自赶来给邓萍整理了遗容,随后便带领红军战士冲进了遵义城。邓萍遗体在战争间隙被匆忙下葬,彭德怀建国之后苦苦寻找,直到1957年才找到邓萍遗骨所在地,由遵义市委为邓萍建立烈士纪念碑。
1935年10月,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抵达了陕北苏区,并在瓦窑堡确立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行动方针。
东征军主力分为左中右三个集团,由刘志丹带领的轰28军属于左集团。28军按照军委命令渡过黄河抵达晋西北,在中阳县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俘虏了团长及以下的四百余人。而后,刘志丹和部队继续沿黄河沿岸挺近,在三交镇同重兵把守的晋军再次交手。
因地形易守难攻,两军对战十分激烈,刘志丹不顾自身安危,在距离敌军阵地不到300米远的地方指挥战斗,被敌人从碉堡中射出的冷枪集中,不幸牺牲。
享年33岁的刘志丹毕业于黄埔军校,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刘志丹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十分坎坷,但始终不改初心,坚定革命信念,毛主席和周恩来都在瓦窑堡的追悼会为他题词表达哀思,保安县也改名志丹县来纪念刘志丹烈士的英魂。
红军长征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呼吁蒋介石联合抗日,终于在1937年9月22日等到了蒋介石签署的合作宣言,正式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将北方红军和南方游击队编入国民革命军队列之中。
只是蒋介石仍然居高临下地看待日益壮大的红军队伍,只给了我党三个师的编制,因此八路军改编完成后,红军原先所有的高级指挥官全部官降一级,军团长变师长,师长变团长。
15岁参加革命的叶成焕就是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的团长,红军改编之前的他担任红三十一军93师的师长,是旅长陈赓手下的一员虎将。
相比叶成焕这个名字,772团的王近山这个名字更响亮一些。不过王近山此时只是叶成焕的副团长,深受刘伯承重用和期待的是叶成焕。
772团第一次与日军作战在平定县的长生口,叶成焕和王近山伏击了日军一个中队,取得抗战的第一场胜利。几天之后的七亘村战斗又全歼日军的辎重部队,让日军恨得牙根儿痒痒。
1938年春天,日军在武乡县扫荡,重病在身的叶成焕坚持指挥战斗,成功击退日军,却不得不在日本的援军来临之前撤退。而叶成焕在捡拾武器时遭遇流弹袭击,正好击中他的头部,年仅24岁、前途无量的叶成焕团长壮烈牺牲。
129师师长刘伯承赶来后抱着他的尸体失声痛哭,副团长王近山在一旁咬牙切齿地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抗战即将结束的前一年,我军又折损了一员大将,他的牺牲让毛主席都悲愤不已,这位烈士名叫彭雪枫。
彭雪枫青少年时期受《新青年》和《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影响,18岁便投身革命,从兵运和农运工作做起,1938年9月创办了《拂晓报》。
抗战时期的彭雪枫长期活动于豫皖苏边区,曾在“确山惨案”和“皖南事变”后发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1941年担任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长兼政委,在豫皖苏地区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多方势力混杂的情况下领导抗日战争,呼吁国民党共同对外。
1944年9月,彭雪枫已经在豫苏地区收复了八个县城,10月份围歼夏邑县的李光明支队。李光明部队原本是一帮土匪,后来在国民党和日军之间首鼠两端,经常干扰新四军的抗日斗争,遭到新四军的围歼。
李光明支队一千余人不到一天时间就被新四军全部歼灭,只剩下最后几个残敌负隅顽抗,彭雪枫和参谋长张震登上高坡远望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张震急忙命令给他注射强心针,仍未能留住彭雪枫的性命,让他牺牲在战斗即将胜利的前一刻。
毛主席听闻噩耗,泪洒当场,痛恨地说:“小小八里庄,折我一员上将”。中央和淮北区党委分别为彭雪枫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领导们在他们的挽词中表达了对彭雪枫二十年来献身革命却不幸捐躯的悲愤。
抗战胜利的喜悦未能维持多久,蒋介石就忍不住暴露了独裁野心,再次将战火硝烟燃遍中华大地。彼时国民党军队拥有430万的兵力,接收了上百万日伪军的先进装备和美国援助的新式武器,气焰嚣张地在全国范围内的解放区发起进攻。
国民党中将张灵甫所率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王牌部队之一,基本全部配备了先进的美式装备,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整编74师在战争前期所向披靡,接连攻占了淮阴、淮安和运河交通线,又在蒋介石“3个月消灭共产党”的号召下继续向涟水的华中野战军发起进攻,企图切断华中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
粟裕将兵力集中在涟水以南,决定彻底将嚣张的张灵甫军歼灭在涟水城下。彼时华野的10纵队司令员谢详军刚刚率领轻装上阵的10纵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粟裕便将10纵调到涟水参加战斗。
整编74师51旅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很快便渡过涟水城南的黄河,在滩头建立阵地直逼城下。谢详军率10纵赶到后迅速和淮南军区第5旅联手抗击,守住阵地三天。国民党军在华野的反击下迅速退却,10纵的部分兵力迅速插入敌人侧后方,收复了顺河集和席桥镇。
10月25日敌人悄悄摸到了10纵的指挥部,谢详军带着望远镜到前线观察情况,不幸被敌军的狙击手击中腹部,当场血流不止。身边的战士立即把他送到后方医院,却因伤势太重而无力回天。
谢详军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年仅32岁。如果能够活到解放后,谢详军必然也是新中国的一名开国将军。粟裕和陈毅听闻谢详军牺牲的消息后万分悲痛,只是涟水保卫战尚未决出胜负,高级指挥官牺牲的消息容易影响军心,他们下令封锁了谢详军的情况,所有知情人都隐忍不发。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谢详军牺牲的消息都被严格保密,没有走漏一点风声,整编74师乃至整个国民党军队都不知道他们的狙击手曾打死了一位纵队司令,也无从大做文章。
第二年华野10纵再次与整编74师狭路相逢,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10纵的战士们群情激奋,在孟良崮战役中第一个冲进去,与整编74师进行鏖战,这支被称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精锐部队被全部歼灭,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身中数弹,被击毙当场。
涟水保卫战是新四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5天的战斗过程中,华野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惨烈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司令员都是在多年战火中历练出来的老革命战士,立下战功无数,却突然牺牲于敌人的冷枪之下,谢详军的牺牲成为粟裕心头最难过的一道坎。
1959年,谢详军成为烈士之后的第13年,他的遗体被迁到阜宁县芦浦烈士陵园,党组织为他补办了追悼会,并树立烈士墓碑,世人才知道他早在解放战争中已经牺牲的消息。
革命战争二十多年,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手中的烈士数不胜数,他们为守卫中华大地上人民的安危而努力进取、为争取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利而奋不顾身。他们未能见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英魂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