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刘郎”,这些“刘郎”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里就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如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里就有“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也有“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禹锡的两首游玄都观的诗歌我们都很熟悉了,前一首里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后一首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虽然这些诗句里的“刘郎”都有特定的所指,或是指汉高祖刘邦,或是蜀国先主刘备,或是诗人刘禹锡自指。但都是源于历史上的一个神仙故事,是化用“刘晨”的典故。
“刘晨”被人们称为刘郎,他是“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神仙故事的主角。刘晨阮肇赴天台山采药,遇仙女成婚,半年后辞别仙女下山,老家已过七世达数百年。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的搜神志怪小说《幽明录》。后人多将刘晨阮肇并称为“刘阮”,单称时将刘晨呼为“刘郎”。因此“刘郎”就成了这一典故的源头。
另外宋词里欧阳修有“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它的词牌就是叫作《阮郎归》。这个“阮郎”就是阮肇,就是从刘阮遇仙故事演化而来。
除了刘义庆的小说记载了刘晨阮肇遇仙的过程外,唐朝诗人曹唐也据此写了一组七律,共五首。诗歌详细地描述了刘阮遇仙成婚到惜别的全过程,是游仙诗的代表作。
《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刘晨阮肇是浙江剡县人,二人相伴到天台山采药。由于山高路远,草木遥深,加之聚精会神别无旁骛地采药,不知不觉时光已晚,肚子也感觉到饥饿。
他们不知道已经走到了哪里,只好采摘了些山桃野果充饥,喝些山泉溪水解渴。当听到山林远处传来鸡鸣犬吠的声音时,他们相信前方一定会有人家。
《刘阮洞中遇仙子》
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树枝前日月长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他们继续前行,鸟雀无痕,云雾缭绕,像进入了神仙世界。溪边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相迎,旁边侍女数人,笙歌起舞,用胡麻饭美酒招待。后引入洞房,结为夫妻。山间花红柳绿,别是一方天地。
《仙子送刘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哪能却再来
云液每归须强饮,玉书无事莫频开
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
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
新婚夫妻恩爱,不知不觉山中岁月已达半年,刘郎阮肇不免想家和思念山下的妻子儿女。两位仙女悉心挽留无果,最后只好备好酒饭,热情款待,依依惜别,相送他们离开天台山。
《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
送别刘郎阮肇后,山中虽然已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但两位仙女无心欣赏,感觉到的是寂寞苦闷。她们思念丈夫,面容憔悴。想到此后再也无缘相见,也懒得梳妆打扮。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刘阮二人回到山下,老家已经是面目全非,既找不到家的住址,更见不到父母妻儿。有小孩子自称是刘郎的七世孙,才知道山下已经过去了数百年。
于是刘晨阮肇就只好重新回到天台山,再过那种山中岁月。但是树木荫浓,孤云悠悠,他们在山道上溪涧旁寻寻觅觅,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洞房。虽然还是桃花流水,但再也见不到那个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了半年的仙女。
上面曹唐的诗歌记叙的就是刘义庆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这个神话传说也是后来关于“刘郎”和“前度刘郎”的源头。故事平实生动,并没有什么迷信诡异的色彩。
游仙诗中关于山中仙境的描述,关于夫妻恩爱的记叙,表现的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诗中的天台山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