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影响我们行为的,多数情况下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
生活中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为背后,都有一股难以觉察的推动力量,这股力量就来自于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是一种潜在的、人自己通常无法明确感知的意识。
潜意识中最原始的部分,主宰着人的自然本能性行为。它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例如,吃喝拉撒睡、冷热感、疼痛感、疾病的感知和疾病的自我修复、紧急时刻做出的快速反应和决定、不由自主的动作和情绪反应等等,都是先天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
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调整你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即使在你睡眠的时候也不会停歇。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神,尽职尽责的守护着你,而你却无法察觉它的存在。
意识(也叫有意识)是人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它主宰着人的非本能的社会性活动。比如:礼仪民俗、人情世故、物理天时等等。人可以明确感知这种意识,并非常习惯的驾驭它。
如果把人的精神活动比作冰山,意识只是冰山的一角,潜意识才是潜藏在水下的大部分,佛教里把潜意识叫做意根。没有超常的定力和智慧,就完全体察不到意根的作用。
后天的意识往往会掩盖先天潜意识。或者说,后天意识的强大作用,使人们忽视了先天潜意识的存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有意识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而潜意识由于不能被察觉总是被遗忘。
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只有在人深度安静的情况下才能被自我感知。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后天意识很微淡的时候,才能体察到先天潜意识的存在。人只有丢掉后天意识,进入清静无念的状态,先天潜意识才能被察觉到。
古今中外都有利用潜意识治疗疾病的例子,在医学界也尝试用“心理暗示”治疗人躯体的疾病,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对于如何体察潜意识,我们的古人其实早有实践和研究。
具有古老传承的佛教、道教,运用禅定修炼的方法,最初级的收效就是开发潜意识的妙用,使人减少病痛,心情愉悦。这种修炼归根结底是“修心”,也就是使心干净而身静,进而身心俱静。
要做到“使心干净”就是让心头一念不起,进入空静清虚的状态。这不是可以随便做到的,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人生挫折的人,要想进入净心忘我的境界谈何容易。
且不说人的欲望,就日常生活的琐事、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家庭的规划和眼前的问题,哪一个不需要思考?你刚刚安静下来,一个不留意,就会钻出一个念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思虑之中。
这时就要求自己斩断思虑和杂念,采用的方法一般是默念经文、口诀、吉祥咒语等积极正面的东西。用这些正念、善念代替心中的杂念,这种法门称为“以一念代万念”。慢慢的,身心就会逐渐放松,最终求得一颗安静的心。
这个过程虽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但大道至简,只要一身正气,灌入正念善念,不追求、不迷信、顺其自然,不必执著方法和细节,一般人是可以做到短时间身心宁静的。
正念、善念也是念,随着练习的深入,这些念头也要抛弃。开始进入守神内观、抱元守一、忘物忘我的境界,慢慢就会体察到潜意识的作用。
道家把潜意识称为“元神”。《西升经置生章第十七》讲出了人身体和潜意识的关系:“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尔,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也”。可见,古人早就知道,身心放松是开发潜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继续练习,持之以恒,人的身体和心理就会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身心的舒适难以言表,产生的感觉也异乎寻常。呼吸绵长而不自主,冥冥恍惚,若存若亡,不始不终,景象实难描述。
此时绝不可有追求之心,顺其自然最为可贵。久而久之,可减少病痛之苦,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
现在,潜意识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人潜能的开发也正走在路上。我们既不能忽视潜意识的作用,也不能随意的夸大和神话它。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潜意识,发挥它正面积极的作用,潜意识就能更好的保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