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从魏晋脱离隶书影响,成为一种楷书独立书体以后,到近代,由于它结构端正,线条明确,风格多样,成为实用性很强的一种书体。在许多严肃的场所如题匾、公文、墓碑等,都常常用楷体。留存下来楷书作品极为丰富,风格多姿多态,前面所举的作品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除此以外,如颜、柳、欧、赵也是著名楷书家,将在本书第四部分专门介绍。下面,再介绍一些楷书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以丰富我们对楷书的认识。
《爨龙颜》。南朝宋时著名碑刻,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于云南陆良县贞元堡。清代阮元于道光七年刻跋文称“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被称为“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宝护之”。康有为说此碑的书法“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为精工画人,各有意度”。结体茂密奇趣,如“君”字之 “尹”字第一横画短,而第三画却过长,形成强烈对比,下边口字偏扁偏右,而第二横画长而势趋右,故重心稳重,趣味横生。笔法方圆并举,横两端方棱突出而重,中间细劲,每一点均成三角而势不同。钩挑收笔后随意猛挑而出锋,风格温淳古朴。(图26)
《瘗鹤铭》。据宋人黄长睿考证,认为是南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镌刻,文辞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有人认为两者都是同一人,系梁武帝时有“山中宰相” 之称的陶弘景所书撰。此石原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西麓崖石上,后坠在江中,碎成五石。宋代拓本只有十至数十字。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陈鹏年捞出碎石存焦山西南观音庵,将90多字粘为一石。此铭书法结体宽绰洒脱,气势充足,运笔潇洒,线条飘逸,风格飞逸雄伟,淡远萧疏,格调高雅。(图27)
《始平公造像记》。北魏题记书法,是洛阳《龙门二十品》中的一种。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 年)刻,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唐以前书碑的人往往不留姓名,这是碑刻少数留有书者姓名者之一。那时碑刻往往是阴刻,龙门题记中只有这块碑是阳刻的,并打有方格。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受《受禅碑》书法影响,称它“雄重莫如朱义章”。结体紧密,笔画峭削劲挺,峻整方折。康有为说:“遍临诸品,终之《始平公》,极意峻宕,骨格成,形体定,得其势力厚,一身无靡弱之病,且学亦易似”。是魏碑书法中最有骨力的作品之一,学习它以后,写题匾等就很容易了。(图28)
《郑文公下碑》。又称《郑羲下碑》(图29),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传为郑道昭撰书,在山东掖县云峰山,摩崖石刻,是《云峰石刻》之一种。自清以来,对它的书法评价很高。康有为称《云峰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理通,如仙人啸海,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若能以此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杨守敬也认为“云峰郑道昭诸碑,遒劲奇伟,与南朝《瘗鹤铭》异曲同工。”此碑书法,结体缜密,线条刚中有柔,方笔圆笔并用,笔法飘逸,风格宽博凝重,浑厚雄健,学北魏书法的人往往以《郑羲下碑》为范本。
《张猛龙碑》(图30)。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是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康有为对它的书法评价很高。说它“结构精绝,变化无端”,“字字皆美善”,是正体变态之宗。写楷书也要先学平正,再由平正变为奇斜,再由奇斜复归平正。此碑结体上紧下宽,笔势趋向忽左忽右,单独一个字看,似乎重心都不太稳定,有倾倒之感,但从上下字连起来看,行气贯通,重心稳定,所以说是“正体变态之宗”。笔法刚中有柔,风格秀雅挺拔。
《张黑女墓志》(图31)。是墓志中精品之一,出土地不详,原石已佚,仅有清何绍基的旧拓本传世。书法精美遒古,笔法骏爽疏朗。从结体看,上部笔画紧密收敛,下部笔画宽博率意,但时有变化。用笔方圆并举,无更多顿笔,顺势来顺势收笔,自然率意,劲利飘逸。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北齐时书刻。在泰山中部溪床石坪上,约2000字,字大两尺,气势宏大,雄伟浑穆。康有为称它是榜书第一。杨守敬说:“擘窠大字,此为极则。”(图32)此石刻结体蕴藉浑厚,草情篆韵俱备。用笔圆转率意,采用篆书中锋用笔。
《龙藏寺碑》(图33)。隋代碑刻,在河智永《真草千字文》(图 34)。是初学楷草书的重要范本。智永是和尚,陈隋间人,俗姓王,是王羲之七世孙,从小与兄孝宾出家,俗号永禅师,住会稽(今绍兴)永兴寺,工草楷,书法学王羲之,能传家法。从小立志学书,十分刻苦,自誓书不成不下经楼。传说他临书所坏的笔头,可以装五大篓,葬在一起称为笔冢,自撰笔冢铭。写《真草千字文》800本,散发江东诸寺,作为临写用的范本。现代流传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宋代薛嗣昌刻本,墨迹本早已流传日本。当时求书者太多,使门限皆磨穿了,后包之铁门限。智永书法学王羲之可以登堂入室,各体皆能,尤专真草书。楷书结体缜密,法度精到,温润秀雅,可作为真草书临习范本。
《孔子庙堂碑》(图35)。为唐初虞世南书撰,后不久即毁,武则天时重刻,后又毁,宋时复刻,现在西安碑林。虞世南是唐初和欧阳询齐名的书法家,被李世民称颂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是那个时代的名臣。他的书法早年学智永,后追王羲之书法,书法遒劲姿媚,评论家称他“体段遒媚,举止不凡”,独创不如欧阳询,遒美则过之,欧书外露筋骨,虞书内含刚柔。结体严谨,笔笔精到,线条干净利索,用笔似乎很轻,但柔中有骨力,起笔顺锋而入,右按较重,捺笔轻柔自然,点笔顺锋但重视笔势,上撇笔重而飘洒,竖笔内擫,转折外圆内方。虞书较难学。
《伊阙佛龛碑》(图36)。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褚遂良所书,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镌刻在洛阳龙门石窟。褚遂良字登善,其父亮是虞世南、欧阳询的好友。他的书法初学欧、虞,后来取法王羲之。他还是个鉴定家,虞世南死后,魏征推荐他任李世民的侍书学士,李世民购得大量王羲之书帖,命褚遂良鉴定真伪,他鉴定非常精确。内府所藏的书帖,也都经过他的鉴定,故他的眼力极高。他的书法融合了隶书,独创出一种风格,风艳温雅,初时颇有隶意,后来融会更加自然,隶意也不明显。此碑书法是他的代表作品,结体纵势横势处其自然,然以横势为主,横线取弧线显然受隶书波磔笔法的影响,起笔稍重,收笔很少顿,力量在左,和虞世南用笔相反,线条强劲、干净、刚决,故有一种装饰美,艳丽温润,独具风貌。
《灵飞经》(图37)。传为钟绍京书,小楷书,署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二月,原迹到明初尚存,归永乐人进士王直所有,后归海宁人陈氏。上石镌刻,现以《勃海藏珍本》为最佳。按钟绍京现存书迹与此帖相比,书风不一致,故说是钟书显然是误传。小楷书法精美,点画极有法度,结体谨严,笔力劲挺,是临写小楷的很佳的范本。
《诗帖》(图38)。宋赵佶书,此为瘦金体楷书。赵佶是宋代徽宗皇帝,后被金俘掳,政治上是失败的君王,但对艺术很有造诣,对绘画、书法都很有研究。他创造了这种独特的所谓“瘦金体”,线条细瘦而刚硬,如同现代的硬笔书法,竖撇笔起笔重,到收笔时用明显的顿笔,轻重分明,笔法单纯简练,结体严密,点画安排恰当。学此书的人不多,如近代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先生,就是写瘦金体的,因为这种书体用笔对画工笔画有利。
《大方广华严经》(图39)。南宋张即之书,楷书。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他的书法初学米芾,后学褚遂良,结体运笔有自己独特之处,结体处横势,宽博洒脱,重视线条粗细的变化,转折外圆内方,横画起笔长、收笔短,形成左长右短、左重右轻,格调通俗,具有写经体的特点。
《孤独本兰亭》。元柯九思写,是对《兰亭序》的一篇题跋,元文宗置奎章阁,特授柯为学士院鉴书博士,内府所藏的书画都经他鉴定,既是书法家又是鉴定家。此篇书法结体偏扁,字体大小随字形自然变化,线条或重或轻,显得厚实而灵秀,运笔自然率意,笔笔精到,又表现出严谨精熟,风格典雅秀丽。(图40)
《敬斋箴》。为明沈度书。沈度是明成祖时著名书法家,被皇帝赏识以后,称他为“我朝王羲之”。其弟灿也善书。兄长楷书,弟善草书,时称“大小学士”,名气盛极一时,学书者纷纷学沈书。此卷书法是他的小楷书代表作之一。结体紧密,秀逸遒劲,婉丽飘逸,雍容规矩,可作学小楷的范本。(图41)
《王妻韩夫人墓志铭》(图42)。是明代文征明所书。文征明幼年时并不很聪明,稍长以后忽然颖悟,书画与文都很出名。他刻苦临习,初学宋元书,既掌握笔意,后来又全弃去,专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此小楷书来自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笔法精微,结体宽博,处横势,气势宏大,用笔左轻右重,横轻竖重,捺笔重,撇笔轻,横笔不出锋顺势而右行,竖笔入笔时逆锋明显,风格温润典雅,格调高古,是学文征明小楷书的范本。
《楷书幅》。清金农书。他兴趣好古,曾收集金石文字千余卷,鉴赏力极高。他善楷隶书,独创一种体。他吸取《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笔法,采取一种方平笔画,犹如现代采用油画笔平笔而写,所以很像美术字。(图43)